總的來說,與乾隆朝比較,嘉慶朝器物造型呈減少趨勢。由於乾隆皇帝還是太上皇,其影響尚在,官窯的器型基本不變,由於財力不如前朝,因此盤、碗、盒、罐等日用器物為多,而天球瓶、玉壺春瓶、節盒、花觚、賞瓶等陳設瓷生產較少。民窯器也是如此,如方形印盒、攢盤、高足盤、隔盤等盤碗較為常見。新出現的器型,如燈籠瓶、帽瓶、六方扁瓶、八方花盆等。
常見器型有:盤(圓口、撇口、溫盤、高足格盤)、碗(蓋碗、高足碗、葵瓣式、四方委角式、折腰式)、花觚、蒜頭瓶、撇口瓶、玉壺春瓶、直頸瓶、綬帶葫蘆瓶、梅瓶、洗口瓶、螭耳瓶、貫耳瓶、賞瓶、膽式瓶、葫蘆瓶、天球瓶、穿帶瓶、錐把瓶、燈籠瓶、棒槌瓶、圓罐、將軍罐、蟋蟀罐、貓式香熏、溫器、長方四足爐、缸、繩耳尊、雙耳瓜棱尊、獸耳燈籠尊、杯、蓋盒(圓形、腰圓形)、水盛、洗、渣鬥、盉壺、釉頭罐、燭臺、執壺、茶壺、茶托(海棠式、菊瓣式)、茶碗、茶盤、節盒、粉盒、皂盒、面盆、瓷版以及文房用具等,還有極少見的青花帽筒新品種,另外還可見青花鴨池器和魚池器,造型新穎,具有實用性。
官窯器多抱月瓶、膽式瓶等賞瓶和罐、盤、碗、帽筒等。流行成套餐具:盤、碗、湯盆、溫鍋、蓋碗、格盤,以及茶具、罐、爐、五供、馬蹄形杯、水仙盆、爐、賞瓶等器物。
民窯器型稍粗笨,多加雙耳,多為大瓶、大罐,也有小罐、小瓶、格盤、盤、碗、筆筒、四節盒、水仙盆等。
嘉慶後期造型不如乾隆規整,尤其民窯青花,器身多有歪斜,器口、壁薄厚不均,施釉稀薄。至於小件器物中的瓶、罐、盤、碗和文具類,有的還能細致如前。
嘉慶青花瓷器上的耳系壹般非常工整、方正,見棱見角的牌形耳好似古代的玉牌壹樣,器物足根圓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勻,尤其是民窯器。雙獅耳發展到嘉慶時,上頭大下面小,模印清晰。壹般講,器物上的耳飾越清晰其年代越早。
嘉慶時出現的帽筒,形體比較高大,有的器身還有鏤空裝飾,其鏤空規矩,棱角分明。
嘉慶青花印盒與前期相比,整個盒身顯得豐滿高大些。壹般規律是越早的印盒越矮。
天球瓶到了嘉慶時頸漸粗,肚子加大,上下比例較協調。
梅瓶沒有前期高大,給人以矮胖蠢笨的感覺。
攢盤(碗),始於明代晚期,此時官民窯兼有,壹般由5個、7個、9個小盤(碗)組成,多以皮、漆、木等套盒相配。
高足盤,足高大於盤高,壹般多繪以淡描勾蓮紋飾,足底淡描芭蕉紋。
整體看,嘉慶青花的造型線條不太柔和,略顯笨拙,輕巧程度不如雍正青花,工藝上不如乾隆青花,盡管有些精美器物風格上與乾隆青花相差無幾,但精細程度還是不夠,缺乏精雕細琢。而嘉慶民窯青花就更顯粗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