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作為禮儀活動的禮器、焚香的器具,在大清王朝再次得到空前的重視,其材質、造型、用途和紋飾多種多樣,日臻完善的制瓷工藝使民間以陶瓷香爐為首選。
清初朝廷廢除了明朝遺留的匠役制等對民窯種種限制性禁令,采用官搭民燒的制度,使景德鎮發展潛力得以釋放。瓷業革新取得了重大成就,民窯制瓷業和民窯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尤其在清三代,民窯器型豐富、胎質細膩、註重修胎、釉色豐富、畫工挺秀等方面無不超越前朝,因而無論是人物、文字、山水、翎毛、花卉等題材紋飾裝飾,還是繪制技法、筆墨韻味皆意趣萬千,樸拙而典雅的民窯筆墨情趣更具社會化氣息。整體較高的藝術造詣為瓷業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推進了清三代官窯、民窯***同達到大清王朝瓷業歷史最高峰。
圖中所示這件清康熙青花蓮紋壽字香爐,口徑18厘米、底徑9.5厘米、高10.5厘米,底雙藍圈款識,底面細小的棕眼小而深、圈足兩面向中切削並打磨呈“泥鰍背”狀、當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選,壹伍貳,伍陸,貳捌,陸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間藏品出手渠道建設。胎質潔白堅致細膩、瓷化程度好、青花為國產石子青料、釉面清亮硬朗。從青花紋飾方面欣賞這件香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佛教文化吉祥聖潔的蓮花紋飾,間隔配以中國傳統篆書“壽”字裝飾文字。紋樣間相互既獨立又呼應,圍繞爐身組成五方連的圖案;細推敲,此新穎別致的紋飾靈感起始於明嘉靖首創的纏枝蓮托壽字,繼承了盛行於明萬歷的勾線填色“蓮托壽字”紋樣,經分解組合而創新出的新紋樣;吉語“壽”字為了突出諧音“長壽”,故而加強了字形長度,配以左右對稱的佛教蓮紋,使本已占器物視覺中部的“長壽”更突出主題,堪稱康熙時期優美的佛前供器經典紋飾之壹,蘊含著社會期盼安寧、健康長壽的美好寓意。
整體賞析此香爐,看康熙朝民窯的興盛,有兩大看點:壹是借助實用器物的紋飾,將外在美很好地轉化為精神內涵、藝術特征、繪畫技法,即升華為“道”、“藝”、“技”相結合的境界;二是此香爐紋飾涉及不多,顯得布局規範、大方簡潔,構圖舒朗而飽滿,有頂天立地的感覺,雖不及官窯規整但較少拘泥之感,雖非康熙朝精品力作,但也屬康熙民窯特征典型,不失清康熙民窯青花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