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郡 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置馮翊郡,治臨晉(今陜西大荔壹帶)。
華陰郡 古代縣名。春秋為晉國之地,漢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治所在今陜西華陰東,南朝宋時移治今陜西勉縣西北。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陜西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今陜西華陰東南。 堂號: 天水堂 天水為嚴姓望族。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馮翊、華陰。②自立堂號:富春、調山、古秋、鈐山、宜雅、四錄、尺五、海雲等。 字輩: 富春堂嚴氏派語:老派:性敏必資學,萬用由斯覺,正道輔開先,有章其文博。新派:源發嘉興遠,名標錦繡高,貽謀敦德澤,衍慶啟賢豪。
河南信陽嚴氏字派:德法曾祖,克兆嘉祥,承先啟後,萬事永昌,正大光明,保本施良,忠厚傳家,富春久長。
江西尋烏嚴氏字派:士立嘉光時,登朝永錫之,純修能誌學,奕世作名儒。
江蘇潤州嚴氏字輩:家敦忠厚,守道長吉,種德久昌。
南昌艾溪嚴氏字輩:曰廷撫昌運,四海洽時雍,間永長江水,湛然心跡同,懷仁以輔義,百世仰高風。
湖北荊州嚴氏字輩:夢首循天壹,克開先有章,其文欽奉若,定得久全昌。 名人: 嚴遂,戰國韓大臣。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字仲子。韓國大臣。韓列侯時,與相國俠累(即韓傀)爭權。曾在朝廷直指俠累過失,為累叱斥,憤而拔劍趨前。旋懼誅奔齊,求得聶政代為報仇,刺殺俠累。《戰國策·韓策二》、《史記·剌客列傳》以嚴遂為韓哀侯之臣,不確。《韓非子·說林上》:“嚴遂不善周君,患之,馮沮曰:嚴遂相,而韓傀貴於君,不如行賊於韓傀,則君必以為嚴氏也。”說又不同。
嚴忌(約前188-前105),西漢辭賦家。本姓莊,後人避漢明帝諱,改為嚴。會稽吳(今江蘇蘇州)人,壹說由拳(今浙江嘉興)人。始與枚乘、鄒陽等為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著名。濞陰謀叛亂,諫而不從,遂離吳,客遊於梁,頗得梁孝王厚遇。世稱嚴夫子。著有辭賦二十四篇,今僅存《哀時命》,為哀傷屈原之作,載《楚辭章句》。
嚴助(?-前122),西漢辭賦家。本姓莊,後人避漢明帝諱,改為嚴。會稽吳(今江蘇蘇州)人。嚴忌子,壹說族子。武帝初,郡舉賢良對策,擢為中大夫,後任會稽太守,數年無政績,復歸長安,任侍中。常為文作賦。素與淮南王劉安交好,安入京朝覲,與助私交議論。終因劉安謀反事株連被殺。有賦三十五篇,論文四篇,皆佚。
嚴延年(?-前58),西漢官吏。字次卿,東海下邳(江蘇邳縣)人。宣帝時,為涿郡太守,嚴酷誅殺豪強東高氏、西高氏等。遷河南太守,又摧殺豪姓大族甚多,被稱為“屠伯”。後坐謗朝政,被殺。
嚴彭祖,西漢今文春秋學“嚴氏學”的開創者。時東海下邳(今江蘇邳縣下邳鎮東南)人。字公子。任河南東郡(今河南濮陽)太守,以高第任為左馮翊,遷太子太傅等職。與顏安樂從眭孟受《春秋公羊傳》,宣帝(劉詢)時立為博士。他認為“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從俗,茍求富貴乎!”著作已佚。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公羊嚴氏春秋》和《春秋嚴氏記》等書。
嚴君平,西漢隱士。名遵,壹作尊,蜀(治今四川成都)人。成帝時,蔔筮於成都市,日得百錢,即閉門讀《老子》。曾著書十余萬言,壹生不欲為官,後被當時著名文學家楊雄所敬重。著有《道德真經指歸》、《隋書·經籍誌》等十三卷,今僅存七卷。
嚴光,東漢隱士。壹名遵,字子陵。會稽余姚人。本姓莊,少有高名,曾與漢光武帝壹同遊學。光武即位,他變姓易名,隱身不仕。強召至洛陽,授諫議大夫,不就,歸隱於富春山。宋人範仲淹稱:“雲天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嚴浮調,東漢末年佛教翻譯家。浮調亦作佛調,為現存佛教記載中最早出家的漢人。他曾和安玄合作譯經。
嚴羽,南宋文學批評家。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約生於宋理宗趙昀(1125-1264)寶慶年間。字儀卿、丹丘,號滄浪逋客。與嚴仁、嚴參齊名,號稱“三嚴”。他著重對詩歌的藝術形式和風格等理論進行探討,對宋詩之多用典、多議論等提出批評,提倡漢、魏、盛唐詩歌,強調詩中要有“神韻”、“妙語”。對後世王世貞創“神韻說”和袁枚的“性靈說”都有影響。清初馮班曾作《嚴氏糾繆》,對其理論提出批評。著有《滄浪詩集》、《滄浪詩話》等。
嚴仁,南宋文學家。字次山,號樵溪,邵武(今屬福建)人。好古博學。楊巨源誅吳曦,安丙殺之。仁嘗作《長憤歌》,為時傳誦。與同族嚴羽、嚴參齊名,世號“邵武三嚴”。著有《清江欸乃集》,杜月渚為序,已佚。
嚴參,南宋文學家。字少魯,邵武(今屬福建)人。誌則崖岸,外無廉棱。論議之間,微見其際。或勸廣交延譽,則掩耳不答,高臥中林,自號三休居士。與同族嚴羽、嚴仁齊名,江湖詩友目為“三嚴”。其詞近辛棄疾、劉過壹派。
嚴嵩(1480-1568),明臣、藏書家。字惟中,壹字介溪。分宜(今屬江西)人。弘治進士,授編修。嘉靖中,任武英殿大學士。專國政20年,官至太子太師。恃寵攬權,凡有陳述時政者,皆斥戳殺。文武官吏如夏言、曾銑、張經、楊繼盛等,劾他有十大罪五大奸,皆被誣殺。禦史鄒應龍、林潤相繼彈劾其父子,他被革職,家產被沒收,不久病死。家藏秘冊極多,大多是劫來之物。據《嚴氏書品冊頁目》著錄,家藏手抄本宋元書籍2613冊,後入大內書庫。經史子集諸書,計5852部,道佛各經計914部。家被抄後,所藏書籍皆發給各儒學收貯及各寺觀***誦。王世貞《朝野異聞錄》稱:籍沒,嚴嵩家宋版書籍6853部。著有《鈐山堂集》35卷。
嚴世蕃(?-565),明臣。號東樓,嚴嵩子,江西分宜人。由父蔭入仕,累官工部左侍郎。時嚴嵩昏老,朝事壹委世蕃。賣官索賄,無所不欲。《明史》稱時“士大夫側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筐篚相望於道”。後為禦史鄒應龍彈劾,戍邊雷州,未至而返,又大造庭園,日縱淫樂。後謀反,被殺。籍沒家產金三萬余兩,銀兩萬余兩,珍寶古玩數百萬。有《壽春堂集》。
嚴澄(1547-1625),明琴家。常熟(今江蘇省常熟市)人。字道徹,號天池。以文蔭官至邵武(今屬福建)知府。結琴川琴社,以京師沈大韶之長,補“琴川派”之短。其演奏風格清微淡遠。因家住虞山,故稱“虞山派”。他認為琴曲雖能表達歌詞內容,但常突破文字之局限,故其所編《松弦館琴譜》中所收之琴曲僅有曲調而無歌詞。
嚴繩孫(1623-1702),清初文學家。字蓀友、冬蓀,號秋水、藕蕩漁人,江蘇無錫人。康熙間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典試江西,遷右中允告歸。《清史稿》載聖祖稱姜宸英、朱彜尊和他為“海內三布衣”。曾撰明史《隱逸傳》。工文詞,善書畫,尤精樓閣花鳥。有《秋水集》等。
嚴鴻逵,清學者。浙江湖州人,字賡臣,呂留良弟子。講學鄉裏,與曾靜、張熙結交,反對清朝統治。曾拒絕與修《明史》。雍正六年(1728)以曾靜案被捕。日記中多譏諷清廷之語。十年定案時已死,被戮屍梟示。其孫充軍至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嚴信厚(1838-1907),清末實業家。字筱舫,浙江慈溪人。早年在上海寶城銀樓當職員。曾為李鴻章鎮撚軍運送餉械。1885年署長蘆鹽務幫辦。以鹽務起家,從事商業,積資巨富。1887年起陸續創辦和投資的企業有寧波通久源軋花廠、紗廠、面粉廠,上海中英藥房,華興水火保險公司,景德鎮江西瓷業公司等,並在各地設錢莊。1900年成立上海商業公議公所,後任該所總理,上海商務總會總理。
嚴復(1854-1921),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原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1877年派赴英國格林尼治海軍大學學習,其間廣泛接觸西方資產階級自然科學和社會政治學說。1879年回國,任福州船政學堂教習。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後升任總辦。甲午戰爭後,深感國勢日危,先後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文,抨擊封建專制,主張向西方學習。1895-1898年翻譯T·H·赫胥黎的《天演論》,對近代思想界影響極大。1897年主辦《國聞報》。是當時影響最大的報紙之壹。戊戌變法後至宣統元年(1909),先後譯出《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法意》、《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書,是近代中國系統地介紹和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第壹人。首倡“信、達、雅”翻譯標準。1900年參加唐才常所創國會,任副會長。1905年協助創辦復旦公學,為第二任校長。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任首任校長。辛亥革命後,嚴復趨於保守。1915年參加籌安會。提倡尊孔,詆毀五四運動。
嚴修(1860-1929),教育家。字範孫,天津人。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94年任貴州學政,將貴陽南書院改為經世學堂,聘貴州名儒雷廷珍為堂長,首開貴州新學風氣。1897年上“奏請設經濟專科折”,主張在科舉中設經濟專科,包括算學、律學、格致制造、測繪等。戊戌政變後退居天津,1904年創私立敬業中學堂(後改名南開中學)。同年任直隸學校司督辦,綜理全省學政,設立天津模範小學和北洋師範、高等法政等學堂。後任學部侍郎。1912年後在天津致力於地方教育事業。著有《嚴氏教女法》、《嚴修詩集》、《自訂年譜》等。
其他嚴姓名人有清文字學家嚴可均,詩人嚴遂成等。近當代嚴姓名人有物理學家嚴濟慈,近代博物院事業創建人之壹嚴智怡,水利學家嚴愷,信息學家嚴怡民,歷史學家嚴耕望,社會學家嚴景耀,作家嚴文井,指揮家嚴良堃,黃梅戲演員嚴鳳英,國民黨官員嚴家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