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寺廟也希望老太監將其作為退休場所。壹方面是因為宮裏的宦官基本上都有積蓄,另壹方面是因為宦官都和皇親國戚、高官顯貴有關系,所以容納幾個以前稍微有點權勢的宦官對寺廟本身是有好處的。而且有權勢的宦官出宮後,還可以接近高僧道士等權貴。這樣壹來,寺廟賺錢的途徑就會更多了。當然,這也與大多數宦官信佛有關。
歷史上有些朝代為了避免泄露後宮隱私,明文規定老太監不得回家。而是都搬到寺廟裏,每天燒香,由宮裏供給衣服和米。到了明朝,北安門還有個安樂廳,專門安置生病的太監,安排死去的太監。出殯後離開北安門,在西直門外的靜樂堂焚化。壹些沒有親屬的太監和宮女,在靜樂堂焚化後,將骨灰存放在塔下。
到了清朝,除了少數有特殊貢獻的宦官,都是允許在宮中受勛的。根據規定,年老或生病的人必須離開宮殿。對於退休後留在北京的宦官,清朝統治者大多采取強制送回原籍的辦法。“那些因為宦官不歸故裏而偷偷留在京城的人,步兵司令會指示他們趕快回國。”壹些上層宦官通過貪汙受賄、敲詐勒索、賞賜等各種渠道聚斂了大量錢財,出宮後衣食無憂。清朝末年,大名鼎鼎的李在家鄉買了三十六頃土地,珠寶金銀不計其數,在京買了七八處房產。他死後,四個繼子各得白銀40.2萬元,首飾壹大包,其他侄子20.2萬元,兩個女兒17.2萬元。總而言之,光是分銀的數量就有340多萬。李的墓地建在中國首都德勝門外。據說埋葬後加蓋時,裏面裝滿了沙子、石灰、黃土和蛋白質以及糯米湯,以至於德勝門外方圓十幾裏範圍內的雞蛋都被買光了,而蛋黃則被到處丟棄。當時是春季,地上的蛋黃很快變質發臭,讓當地人幾年內看到雞蛋就想吐。
小接替李任太監總管,擁有的財富遠比李多。他不僅在家鄉天津、北京等地大量買地蓋樓,還用巨款開了當鋪、綢緞鋪、洋貨鋪,並兼任致中銀行常務董事。有了這筆錢,小張德出宮後,在天津過了幾十年富人的生活。據說他在天津蓋新房的時候,曾經對建築工人說:“妳們把地基打牢,我給妳們洋錢壹寸厚。”每天下午兩點,小張德都會準時去檢查,隨身帶著壹些銀元。他滿意了,就把銀元撒到地基的坑裏,讓工人們自己分。該建築建於1924。樓內地板鑲嵌軟硬實木,圖案精美,室內陳設華麗。小家除了管事、出納、門房、廚師、打雜、丫環,還有四五個小太監,負責為他燒煙、倒茶、招待客人。
當然,像李和小這樣出宮後還能過上如此富足生活的人少之又少,在宮裏窮了壹輩子的普通太監也不願意收留他們。為解決晚年貧困無助的問題,清朝乾隆年間,宮巡撫劉牛、侍郎小等91人,成立了萬壽興隆寺養老社。入夥的宦官捐了些錢,在北京南郊買了200多畝地。規定入會的太監先交100兩銀子,三年後可以去養老會所屬的寺廟,不需要交食宿費。清末宦官養老會還規定宦官必須繳納會費180元。
近年來,在南京雨花臺附近發現了壹座古代遺跡。紀念碑是用青石雕刻而成的,它很高,高100米,寬100米.碑首有浮雕雙鳳等雲紋圖案。碑座下部刻有海水、河齒、山峰、四合壹雲紋,上部飾有雲雁、祥雲。工藝精湛,碑身正面刻有樹枝,碑額豎刻“黃明”二字。碑文中有“南京司禮監等衙門太監等官義碑”字樣,列有27名太監的姓名和籍貫。明代南京是繼永樂之後的“南都”,宦官勢力相當強大。這塊碑屬於宦官等人的“易慧”,說明當時南京的宦官們出於某種需求,或許是互助,進行了壹次集體的“友誼”聚會。
這種自收自支的自救組織,部分改變了宦官晚年的孤獨生活,但畢竟是建立在宦官有錢的前提下。清代宦官的俸祿主要是月銀、月米和公錢。月銀最高八兩,最低二兩;最高月米八,最低壹米半;據光緒年間的《清宮藏》記載,每個月,宮監領銀八兩,米八兩,用公費做壹串三百塊錢。宮監主侍、宮監副侍,賜銀七兩,迎客七米,公款二百串。給了宮中侍衛五兩銀子,五米迎賓,壹堆銀子是公費做的。史鑒賜銀四兩,米四兩,公費七百。筆糊石堅賜銀三兩,迎客三米,七百元公費。其余宦官,賜銀三兩,米三斛;給銀225元者,兩米半;給兩銀子,壹米半;上述三公經費都是600。朝廷太監的收入除了官俸,還包括各種賞賜。獎勵的名稱有年度節日獎勵、節日特別獎勵、附加銀獎。賞賜不僅是銀子,還有珠寶、玉器、絲綢、古玩字畫。由於宦官的身份和地位的差異,他們得到的賞賜往往差別很大。宦官每年得到的賞賜往往比薪水還多。尤其是上層宦官,每年的賞賜遠遠超過正式的工資。下層宦官壹年的賞賜往往極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