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南京鼓樓只留下了城磚砌成的臺基,而主樓的上下層都被摧毀,明初樓宇和器物早已無存,僅下部的臺座和臺坪上的石柱基礎留存了下來。
此後至清康熙朝以前的江寧的城市地圖上,不但明確地標註了鼓樓的位置,而且還都清楚地畫出了鐘樓的位置。
1684年,清康熙皇帝為根治黃河、了解民情、整頓吏制到南京巡視時,曾登臨鼓樓城闕,他放眼鳥瞰南京古城,壹時感慨萬千,於是就在樓上訓示地方官員,告誡他們要清廉職守,奉公守法,懲治腐敗。
次年,兩江總督王新就命人在此建碑,將康熙皇帝的“聖諭”刻成了“聖諭碑”,也稱“戒碑”,碑高兩丈余,承以龜趺。立於鼓樓臺基座正中。
為保護聖諭碑,清朝當時重建了壹座三開間的木制鼓樓,規模比明代的鼓樓要小得多,也簡陋得多。
這次鼓樓重建,除了有禦碑,還有龍鳳亭,因而鼓樓也由此更名為“碑樓”,或"暢觀樓",同時它還有“誡碑樓”與“碑亭”的別稱,有“明鼓清碑”之美稱。但當時的南京民眾則仍然習慣性地稱之為“鼓樓”,“戒碑”則是南京遺存下來的最完好的壹座古代石碑。
後來,康熙皇帝曾下令擴建南京鐘鼓樓樓宇,三層總面積約在15000平方米。在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曾經7次下江南,其中3次都專程去了到大鐘亭,並親自提筆禦書“三姑殿”3個大字匾額,命人懸掛於大鐘亭內的門頭上。
在晚清時,清朝維修改建南京鐘鼓樓,改建的鼓樓中為大殿,周邊有柱礎回廊。大殿為兩層,屋頂為歇山頂重檐四落水木結構。重檐翹角下雕有鳳立於花叢山石上、雙獅戲球等吉祥物和套疊彩繪圖案。
在鼓樓的頂層上,有壹座擺放在玻璃罩中的龍鳳塔,是清慈禧太後60歲大壽時,地方官員所送禮物。
“龍鳳塔”又稱“龍鳳亭”,安放在康熙南巡“戒碑”兩邊的壹對龍鳳亭,交相輝映,古樸典雅,供遊人觀賞。龍鳳亭高4米、圓3.5米,外觀呈塔形。龍鳳亭為六角七級二層結構,外鍍金鉑,金光熠熠。
龍鳳亭各級都有極精細雕刻的人物或植物、動物畫,金光閃爍。從下至上有人物,皆為武士出征,三國故事人物等;有花鳥,葵花、天竹、青松、芭蕉、萬年青等。二層隔離刻有六大騎士,六根亭支架上,鳳上龍下,六龍抱柱,六鳳呈祥;亭子上部由飛鶴、荷花蓋頂。整個龍鳳亭,呈現出壹幅幅優美圖畫,造型緊湊協調,生動精美,其雕刻工藝極為精湛,為世人所稱贊,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清光緒年間,清朝在南京鼓樓東北側新建了鐵梁鐵柱的六角大鐘亭,在清初墜落的大鐘,被江寧布政使許振祎懸掛在了大鐘亭內。傳說,自大鐘懸掛到鐘亭梁上之後,聲音更加洪亮了。
鐘鼓樓積澱厚重的歷史文化。在南京鐘鼓樓內,就有壹副久負盛名的對聯:鐘鼓樓中,終夜鐘聲撞不斷;金科場內,今日金榜才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