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清朝有虎符嗎?

清朝有虎符嗎?

虎符是古代帝王調兵遣將時使用的軍事符號。它由青銅或黃金制成,分為兩半,壹半給將軍,另壹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同時使用兩個老虎符號才能調兵遣將。

虎的象征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銅虎形被用作中央政府頒發給地方官員或駐軍首領的調任證明,被稱為虎象征。滾筒背面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部分存放在朝廷,左半部分給將軍或地方長官。它總是獻給壹個地方和壹個象征。用壹個滾輪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是絕對不可能的。需要兩半驗證真相才能生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裏,有壹件長7.9厘米,長2.5厘米,虎形,平頭,左右頸肋間刻有兩行篆書。話是壹樣的,說“虎符以唐陽侯為先”。xi的陜西歷史博物館也有壹個在Xi西郊發現的老虎標誌。經檢驗,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的文物。它在秦朝被稱為“杜”鐧虎象征。高4厘米,形似老虎,象征軍事力量和急行軍。虎符的器身刻有40個字的金字銘文,描述了轉移的對象和範圍,但制作極為精美。

虎符號在古代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發生了很多相關的故事。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57年,戰國時期,秦國出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的妻子是魏信陵的姐姐,他向王維和信陵君尋求幫助。王維讓老將率領654.38+萬大軍去救趙,但後來他害怕秦國的力量,下令部隊靜觀其變。魏國的兒子辛為了救邯,和王維的妻子如姬合謀,讓如姬偷了王維臥室裏的虎符,用這個虎符奪取了的軍隊,打敗了蚩,救了趙。郭沫若先生曾選擇這壹題材創作了著名話劇《虎符》的劇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三國演義》第五十壹章,曹操赤壁之戰大敗,諸葛亮趁南郡空虛,命趙雲成功奪城,並俘虜守軍統帥陳嬌獲得符咒,然後利用這個符咒把荊州守軍騙出南郡,然後張飛進攻荊州,再以同樣的方式調走襄陽守軍,關羽趁機進攻襄陽。諸葛亮用壹個小老虎符號把曹兵趕走,不流血攻下三城,而耗費大量金錢、糧食和兵馬的東吳周瑜卻壹無所獲。他怎麽能不生氣呢?這也說明了虎象征在當時的巨大作用。

歷史上,虎符號的形狀、數量、銘文、等級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漢朝到隋朝,虎符都是用銅做的,右邊是對騎縫上銘文的尊重。在隋朝,它被改為福臨。到了唐代,因為忌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又恢復了虎的象征。元代使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編輯此段落

從《盜符救趙》看虎符

偷符救趙

虎標誌,也稱軍事標誌,因形似臥虎而得名。這是古代皇帝用來授予臣民軍事權力和動員軍隊的證書。滾輪可以分成兩半。打仗的時候,左半邊給帶兵的將軍,右半邊由國君保管。要調動軍隊的時候,君主把右半部給派出的將領,把左半部鎖在領軍將領手裏。只有相互符合,才有調動軍隊的權利。

戰國時期,秦丞相呂不韋手握重兵,對秦王的統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嬴政當政後,秦王九年(公元前238年),呂不韋的軍隊與虎符合並,使呂不韋有了宰相之名,卻沒有實權。

公元前257年,攻打趙國,敵軍兵臨邯鄲城下。趙向魏和楚求援,魏派大將率領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萬大軍去救趙。這時,秦向魏王施壓,魏王屈服了,並讓按兵不動。趙見魏不肯進兵,就寫了壹封急書給的信陵君。信陵君在王維的妃子如姬的幫助下,竊取了王維親自掌握的壹半虎符,假傳王旨,殺了,奪取兵權,然後率領八萬大軍,與楚軍壹起,救趙,解邯鄲之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偷符救趙的故事。1942年,郭沫若先生以這個故事為題材,寫下了著名的歷史劇《虎象征》。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當時虎符制度的嚴密。

中國現存最早的虎符是安郊區北沈村出土的杜虎符(1973)。杜身長9.5厘米,身上鐫刻著9行40字,為黃金所鑄。碑文寫道:“壹個士兵盔甲的標誌,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秦國杜縣)。凡養壹兵而被甲攻,用兵五十以上者,必為君主,敢為之。燒(去隊放火)這件事雖然沒有什麽象征意義,但是壹定會去做。”據此,當時作戰時,50多人都要亮出自己的符號。但是,萬壹有篝火,沒有火柴也可以打。此符號現收藏於陜西歷史博物館。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裏,還有壹個楊陵的虎符,是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頒給駐守楊陵的將領的。在山東棗莊出土,銘文為“壹個裝甲兵的標誌,右在帝,左在楊陵”。因為虎符是發兵之物,又重在謹小慎微,所以虎符多為短小易藏,不易被發現。

漢朝的軍事符號繼承了秦制,略有變化。秦代虎符的銘文是刻在符號的左右兩邊,兩邊的文字是壹樣的,不需要符號的組合就可以通讀。在漢代,虎的象征是不同的。碑文刻在虎脊上,騎在中縫裏。只有在符號被組合之後,它才能被通讀。1989年,陜西省鹹陽市秦都區鳳翔鎮李嘉存出土了壹件完整的漢代青銅虎符。虎符長5.8厘米,上面刻著“太守為虎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虎的符號仍然在使用。到了唐代,虎的符號改為魚的符號,宋代以後開始使用卡片。

編輯此段落

虎象征與虎文化

在中國古代,為了保證君主在傳達命令或調動軍隊時不出錯,需要用代幣作為憑證,這種代幣被稱為“軍符”。據說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首創的。古人認為虎是百獸之王,在叢林鬥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在軍事上也受到尊崇,所以這種軍事符號常被鑄成老虎的形狀,所以也叫虎符。老虎形狀的軍事符號不是唯壹的形狀。在秦朝,有鷹的符號和龍的符號。

虎符號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們大部分是由青銅制成的,也有壹些是由金、玉和竹子制成的。老虎符號的內部是空心的,然後被分割成兩部分。右半部(虎頭朝前)由中央政府保管,左半部分給將軍或地方長官。虎符側面嵌有牙齒,背面多為文字。人物分兩邊書,內容壹樣。有的還把文字壹分為二。這些字大多寫錯了,即使過了千百年,依然閃閃發光。

在調動軍隊時,壓路機有很大的用處。中央調兵時,會用剩下的半個符號派出使節,左右核對後命令才生效。

隋朝時,胡夫改為福臨,但在唐代,唐高祖為避免其祖先天蠶土豆的匿名,將其改為魚賦或兔賦,甚至龜賦。那麽這些原本用於軍事動員的代幣,甚至成為了某種地位的象征。到了宋代,雖然作為調兵的信物,但還是和書面文書壹起使用。在後世逐漸演變為信物等物,於是這種動物造型的軍事符號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

註(1):錯金是指雕刻文字或圖案,鑲嵌金線,打磨光滑。

註(2):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是最早的國王。公元前704年,周天子拒改楚軍名,熊統大怒,自立為“楚武王”。下壹個國王是魏國的君主。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豐澤(今河南開封南)加冕為王。公元前334年,兩次打敗魏軍的齊桓公田稱王,史稱。

編輯此段落

現存最早的銅虎符

現存最早的銅輥屬於秦國,有***4件:

杜杜:相傳於1973年在Xi郊區山門口公社發現,現藏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杜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背部有凹槽,頸部有小洞。虎符是立著的,虎身上有9行40字,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中)君,左在杜。誰要是穿上盔甲,用上50個以上的兵,肯定知道君主的標誌,敢做敢當。雖然母親(不)會簽字,但也會被打(也)。”意思是:“右半個符號在王的地方,左半個符號在都督的軍事指揮手中(所以地址在今天的Xi安南部)。如果要調動50人以上的部隊,杜笛左邊的符號必須遇到國王右邊的符號,才能下逐客令。但是,在緊急情況下,妳可以在不知道國王的正確性格的情況下點燃篝火。"

新虎徽:現為法國巴黎陳所藏,上面有四行銘文:“鐵甲戰士之象,右在王,左在新。凡是使用鎧甲,超過50個士兵的,都是王。雖然不知道怎麽燒,但是會被打。”

在秦孝公之前,秦國的君主被稱為“公”,惠文君只有在即位時才被稱為“君”。在他即位的13年(公元前325年),更是得到了秦國宰相張儀的鼓勵,步了魏齊國君主的後塵,進壹步稱王。因此,都護楊陵虎符展的圖符,應該是秦惠文稱王前所用的令牌。新郭胡夫可能是在秦惠文稱王和秦始皇統壹六國之間產生的。

楊陵虎徽:楊陵虎徽為臥虎,高3.14厘米,長8.9厘米。相傳出土於山東臨城,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虎符上有銘文:“賈冰之符,右才(在)帝,左才(在)陽陵。”楊淩是秦代的縣名,也就是現在陜西省的高陵縣。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才自稱“皇帝”。這個虎符應該是秦始皇統治時期的物品,被中央授予駐守楊陵的將軍。可惜由於年代久遠,它的結合處已經生銹,現在左右已經分不開了。

胡東君賦胡東君賦:1953陜西省周至縣文化館收藏,現藏周至縣文物管理所。董軍的虎標誌是臥虎形,長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錯金銘文,字體為小篆。左右兩半的銘文是壹樣的:“賈冰的象征,右在天皇,左在董軍。”從銘文來看,東郡虎徽應該和秦始皇時代使用的楊陵虎徽壹樣。但也有人認為東郡虎徽是後人偽造的。

陜西省鳳翔縣也出土了金虎符。這個虎符沒有銘文,而且體積很小。它只有2.3厘米高,4.8厘米長。它重35.6克,由黃金制成。虎標誌也是臥虎形,但造型誇張:虎眼大耳大,張口露齒,四足彎曲,長尾卷起,全身浮雕雕刻,背部有扣槽。可惜只剩半個角色了。這個虎符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用的,而秦國的都城原本在雍(今陜西鳳翔東),可能是秦所制。這只虎的象征現藏於Xi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

還有戰國時期的玉虎符和青銅虎符。可惜這兩個虎符的資料不多。見下圖:

玉壺符繼承了漢代軍事符號中的秦制,但不同的是漢代上的銘文大多刻在虎背上,以篆書刻有“壹、二、三、四、五”字樣。同時中間切字,所以只有兩個半字可以完全匹配才出兵。但是到了漢朝,除了查虎符,還要有詔書或者詔書。虎符是發兵的信物,聖旨是明確軍隊統帥的權力和任務。當然,漢代的軍事調動不僅僅是以詔令和虎符為依據,還有“解”和“禹邦”,本文就不細說了。

  • 上一篇:沈李珊手古玩
  • 下一篇:湖北天門:房交會活動期間對購房人全額補貼契稅,先征後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