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變成粉紅色,綠色變成淺綠色,黃色變成淺黃色,其他顏色也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通過控制其添加量可以得到壹系列不同的濃淡,給人壹種粉紅柔和的感覺,所以稱為“粉彩”,相對於康熙硬色(五彩),也叫“軟色”。粉彩發明之前,中國的彩瓷是單線平繪,做出的花缺乏立體感。自從玻璃白發明以來,在瓷器上作畫時,先在需要裝飾的部位塗上壹層玻璃白,就像紙上的粉書壹樣,然後在粉上渲染各種顏料。用此法繪制的人物、花鳥、山水等,分明暗、深淺、陰陽,增加了層次和立體感,從而形成飄逸、精細、填色、洗染、燒制等工藝步驟。
康熙後期新造粉彩,原料都是進口的,所以畫風簡單,傳世之物極為罕見。雍正六年(1782),粉彩所需的原料已經自己生產出來,粉彩技法也越來越成熟。有時,壹件器皿會使用20多種顏色。粉彩取代了多色,躍居釉上彩之首。不僅官窯產品以粉彩裝飾為主,民窯也廣泛使用。乾隆時期,粉彩瓷器的燒制進入黃金時代。粉彩越來越復雜,不僅能自由流暢地畫出各種顏色,還能細膩地表現形象。其表現手法被譽為清代官窯的典型代表,成為景德鎮的主要生產產品。嘉慶前期粉彩基本保留了乾隆朝的遺風,但遠不如乾隆盛世。到了道光、鹹豐兩朝,已經衰落。粉彩瓷雖多,但品種和造型已大為減少,精品寥寥無幾。同治、光緒時期,由於整個社會的動蕩和衰落,景德鎮制瓷行業除了少數官窯粉彩外,沒有出現精美的粉彩作品。
清代粉彩的主要形式有壺、瓶、瓶、罐、壺、盤、洗、罐、盒。乾隆時期瓷器的造型比雍正時期更加多樣,獨特的陳設層出不窮。清代粉彩的裝飾品種不僅有白釉粉彩和彩色粉彩。除了白釉地粉彩和彩色地粉彩外,還有刀上下有彩色地,腹部有白色或彩色地的釉下青花或粉彩。彩繪圖案多以龍鳳、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題材為主,取材於當時著名畫家的畫作,兼容西方繪畫技法。常見的花卉有玫瑰、牡丹、玉蘭、月季、菊花、海棠等。清代粉彩瓷的年代體例壹般為6字:“清年”或4字“清年”。字體:順治、康熙盛行楷書,雍正較多,乾隆較多,嘉慶較多。格式有單圓、雙圓、無環柱、雙邊方。雙邊長方形和青花本為主流,乾隆後期常用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