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高考結束,去向已成定局後,我們壹家三口還有婆婆公公,自駕去了曲阜和泰山,這也是兒子的奶奶許下的心願,老太太壹直說:“等孫子考上大學,她要去泰山還願。”為了完成老人的心願,老公計劃自駕去泰山和曲阜。老公外出旅遊總是事先謀劃好,這次他的計劃是先去曲阜,從曲阜去泰安,晚上住在泰安,第二天壹早登泰山。我們就是按著這樣的路線,第壹天中午時分到達曲阜,壹進曲阜,感覺特別幹凈有次序,真不愧是旅遊城市,其實曲阜就是個縣級城市,老公說,曲阜只因是孔子的故鄉而得名。這真是壹個人成就壹座城,其實孔子不僅是壹座城,可以說是壹個國家、壹種文化、壹個傳統。
我們的旅遊景點就是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孔廟就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府是孔子及其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及其後人的墓地。我們先去的孔廟,進入景區,首先看到的是壹座半圓型城墻,高大氣派,城門就是仰聖門,上方刻著“萬仞宮墻”,“萬仞宮墻”是什麽意思呢?
“萬仞宮墻”來源於《論語》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貢曾在朝廷鋪佐魯君。有壹次,魯國大夫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孔子強些。”在場的子貢就打了個比喻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這道墻不過肩頭,人們壹眼就可以看見墻內的壹切;我的老師孔子的那道墻有數仞高,如果找不到他的門,就無法看到墻內宗廟的雄偉和房舍的多姿多彩。”叔孫武叔聽了這番話,頓時為自己的淺薄感到無地自容。
古時七尺或八尺叫作壹仞,後人覺得“夫子之墻數仞”不足以表達出對孔子的敬仰,於是明胡纘宗題寫了“萬仞宮墻”鑲在仰聖門上。清乾隆皇帝為表示對孔子的尊崇,又換上了自己禦筆書寫的“萬仞宮墻”四個大字。
? 明白了吧,走進“萬仞宮墻”才能見到孔聖人的才學,才能聽到“金聲玉振”,所以,第壹個牌坊上刻的就是“金聲玉振”,其名源於《孟子》。孟子對孔子作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孟子是在贊美孔子才德兼備,正如奏樂,以鐘發聲,以磐收韻,集眾音之大成,所以進入孔廟就是聆聽聖人的思想,仰觀聖人的品德。
由於自己事先沒有多少知識準備,壹家人也沒請導遊,拜訪孔廟是很倉促的,只是跨越壹道道牌坊,進入壹道道廟門,要想真正了解聖人,必須事先讀《論語》,查資料。去文化厚重的旅遊景點,事先不備好課是很難體會到這些文物的歷史內涵的。我在孔廟印象裏看到最多的是碑刻,碑刻上的字,是來不及讀的,即使讀也讀不順暢。另外就是廟宇院子裏的柏樹,高大古老,虬曲森然,有四五百年歷史的,也有上千年歷史的,其中有壹棵據說有2500年歷史。在壹個亭子下還看到有壹截枯木樁,傳說是孔子的弟子子貢親手種植的楷樹,也就是“黃連樹”,康熙年間被雷擊焚毀,僅剩樹幹,古人為了保存這壹遺跡,在康熙年間立碑建亭。
我拍的照片裏還有幾張醒目的牌坊匾額,有“欞星門”“太和元氣”“至聖廟”“弘道們”“奎文閣”“大成門”“大成殿”“生民未有”“萬世師表,斯文在茲”“與天地參,時中立極”。後來查了查資料,終於明白了這些牌坊匾額的意思。
“欞星門”位於“金聲玉振”坊之後,是乾隆手書,“靈星”是古代說的“文星”凡祭天先祭靈星,這個坊以此命名,是把孔子比作天上施行教化、廣育人才的“文星”。
“太和元氣”坊,是明代進士、時任山東巡撫的曾銑手書,“太和”即“大和”北宋哲學家張載《正蒙·太和》稱,“太和所謂道”是“氣”的變化或陰陽二氣極矛盾又統壹的狀態。“元氣”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和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太和元氣”在這裏比喻孔子之道,能使人類思想達到壹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至聖廟”坊,原來叫“宣聖廟”,清朝雍正改為“至聖廟”“至”即至高無上。這裏尊崇孔子為最高聖人。
“弘道門”是孔廟的正門,初名叫“天階門”後來雍正皇帝欽定為“弘道門”,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語出《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奎文閣”題於孔廟藏書閣前,也是乾隆手書,“奎”是星宿名,古人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來奎星演化成文官之首,金章宗為贊頌孔子是天下文人的首領,將孔廟的藏書閣命名為“奎文閣”。
“大成門”和“大成殿”,“大成”出之於《孟子》,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古人也認為孔子集先賢之大成,所以宋代重修時,把大門和大殿命名為“大成門”“大成殿”。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主殿,殿內有孔子塑像,上方也懸有匾額,“萬世師表,斯文在茲”“與天地參,時中立極”。這都是清代皇帝的禦書,都是盛贊孔子的到的學問和影響地位。
如果不查查這些名字的來歷,真的是瞎子過河,兩眼壹抹黑,什麽也不知道,只知道去過孔廟。
? 孔府
出了孔廟我們吃了壹頓孔家宴,就去遊覽孔府,在孔府裏轉來轉去,更是走馬觀花,根本也靜不下心來,也停不下腳步細細觀察閱讀,只覺得孔府很大,很氣派,亭臺樓閣,雕梁畫棟,柏樹入雲,小徑通幽,孔府被稱為天下第壹家。這麽宏大寬綽的府邸,不應該是孔子當時的居住環境。孔子壹生窮困潦倒,甚至受凍挨餓,怎麽可以擁有這麽大的宅院?這應該是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歷朝歷代修建、擴建的結果,這應該是孔子的後代享用的地方。
後來查了查資料,這府邸是孔子後人世襲冊封居住的地方,從漢高祖時就開始冊封孔子的後裔,在宋朝時冊封叫“衍聖公”,衍聖公是封建時代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壹品,後來列為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禦道上行走,壹直沿襲到民國24年。這樣高的地位,其居住的府邸氣派宏大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孔府,是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邸。可惜了孔子,壹生勤奮,壹身學問,壹世品德,恩澤了孔家後人,孔家後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
? 孔林
歷朝歷代的孔家後人埋葬的地方,就是孔林。在去孔林的路上,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文化商鋪,字畫、篆刻、古玩等等,琳瑯滿目,出來旅遊不買點東西似乎跟沒來過壹樣,來了曲阜就應該也買點小紀念品,我買了個印章,崔律師買了塊尼山石,兒子似乎不太喜歡這些小玩意,婆婆公公也買了紀念品。崔律師還為他小侄子拾取了壹個名的字“赟”,他說這個字很好,有文有武又有錢。
我們走進孔林,只見古柏林立,遮天蔽日,只覺涼爽陰冷襲人,我們正好坐在孔林休息,避壹避暑天的熱氣。所以在孔林,我們更多的是休息,沒有看太多孔家墳墓,當然孔子的墓地還是要拜祭的,順著甬道我們似乎是往地下走,甬道兩邊高出壹米多,孔子的墓門前有石獸石人,孔子的墓東為 孔子的兒子孔鯉墓,墓南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墓,聽旁邊的遊人說,這種布局叫“攜子抱孫”。
這種布局怎麽來的呢?傳說孔子與妻子亓官氏自得兒子孔鯉後,十分疼愛。等孔鯉長大成人,孔子教他詩書禮樂,亓官氏則張羅著為兒子說親娶妻。兒媳過門不久,亓官氏就對兒媳左看不順眼,右瞧不順心,婆媳時常鬧別扭。孔子周遊列國不問家務事兒,孔鯉居家可又生性懦弱,母親常常指責,媳婦也時常埋怨。孔鯉經常兩頭受氣,後因積郁成疾,撇下父母妻兒壹命歸西。按照禮俗,父母在,子少亡,不得入老林。家人便把孔鯉暫時埋在曲阜城北,想等孔子和亓官氏去世後再將孔鯉起棺入林。誰料想,自孔鯉死後,亓官氏與兒媳的矛盾日益激化,她便趁孔子不在家裏私做主張,將兒媳休出孔門,由自己撫養孫子子思。這樣壹來,死後的孔鯉又成了鰥夫。按禮俗,光棍漢子不能入老林。
幾十年過去了。孔子老了,子思也大了。有壹天,子思陪著爺爺出外散步,無意間來到孔鯉墓邊,孔子想到自己死後也不能同愛子團聚,不由地長嘆壹聲。他四下壹張望,不由地眼睛壹亮,這裏是片風水寶地吶!回城的路上,孔子很有興致地告訴孫子:"埋孔鯉的地方,原是周公看好的林地,因周公死後埋在了堯王林裏,所以這塊地就閑了下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子思心裏另有盤算。
又過了十多年,孔子也去世了。子思便說服師伯、師叔們將孔子埋葬在曲阜城北,又將孔鯉的棺木遷到孔子墓旁。按理說,孔子的兒孫都是單傳,該是由北向南壹字排開,就因孔鯉是鰥夫,所以埋在了孔子身邊。而子思占的正是孔鯉的墓穴。這種墓葬格局,名為"攜子抱孫",實是另有隱情。
子思為了迷惑後人,又編出了孔子看林選墓,和"周占堯王墓,孔占周家林"的說法,後人信以為真,兩千多年來很少有人深究。
隨著孔子地位的日漸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最大時周圍的垣墻長達7.25公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造園林。孔子受到後世敬仰,其後代又綿延不絕,可見其風水是無與倫比的。
?2014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