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介紹壹下載灃,愛新覺羅·載灃(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清宣宗道光帝之孫,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第五子,光緒帝載湉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生父,清朝宗室,於宣統年間任監國攝政王。
載灃生於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他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拒絕德皇跪拜要求,堅持大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
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民國十七年(1928年),遷往天津幽居,後又去東北,拒絕日本人勸降之要求,並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之後返回關內居住。解放後,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風寒,於2月3日病故。
載灃作為溥儀的父親,在溥儀繼位時被慈禧任命為監國攝政王,與隆裕太後***同輔佐溥儀。由於隆裕太後在國政大事上向來沒有主張,所以他成為宣統年間,實際的掌權人。隨著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暴瞬間席卷中國。眼見各地紛紛獨立,清廷更是岌岌可危。
無力應付局面的載灃,只得把軍政大權拱手讓給曾被他罷斥回籍的袁世凱。同時解散皇族內閣,並辭去了監國攝政王的職務。盡管清廷滅亡是大勢所趨,但心有不甘的滿族遺老們,卻將責任歸結到載灃和溥儀身上。罵他們父子庸碌無能,軟弱窩囊,是葬送大清國的罪魁禍首。載灃對這些聲音不理不睬,閉門謝客,看書畫畫。還納了側福晉鄧佳氏,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身為監國攝政王時,載灃的歲俸是銀15萬兩;歸政退居藩邸後,減為親王歲俸5萬兩。清帝退位後,這5萬兩銀從民國支付給清室每年400萬元的優待費中撥給。隨著民國拖欠和停止支付優待費,醇親王的歲俸等也沒了來源。天長日久,載灃家的生活水平逐漸下降。此外,由於嫡福晉、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花錢大手大腳,昔日的醇親王府不得不變賣古玩和田產度日。據溥儀回憶:“母親花起錢來,使祖母和父親非常頭痛,簡直沒辦法……每次俸銀到手不久,就被母親花個精光……花得我祖母對著賬房送來的賬條嘆氣流淚,我父親只好再叫管事的變賣古玩、田產。”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好在載灃頗能安貧樂道。金毓章回憶載灃的吃穿用度很簡樸:早點主要吃玉米渣粥、白米粥、燒餅、炸圈、煎雞蛋、小鹹菜等;正餐很多時候吃片湯、面條,壹頓飯頂多兩三個菜;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從天福號等買點爐肉、丸子熬白菜等。
據溥儀回憶:“母親花起錢來,使祖母和父親非常頭痛,簡直沒辦法……每次俸銀到手不久,就被母親花個精光……花得我祖母對著賬房送來的賬條嘆氣流淚,我父親只好再叫管事的變賣古玩、田產。”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好在載灃頗能安貧樂道。金毓章回憶載灃的吃穿用度很簡樸:早點主要吃玉米渣粥、白米粥、燒餅、炸圈、煎雞蛋、小鹹菜等;正餐很多時候吃片湯、面條,壹頓飯頂多兩三個菜;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從天福號等買點爐肉、丸子熬白菜等。
當然,載灃偶爾也會帶全家人到外邊飯館打打牙祭,他最愛吃的燴蝦仁是必點的。他愛吃的涼拌西紅柿也會出現在餐桌,只是糖尿病在身,更多的時候是將西紅柿去皮去籽切片後沾醬油吃。至於奶卷、奶酪等滿族食品,也是載灃所鐘愛的。金毓章童年時候,載灃曾坐黃包車帶著他壹起去地安門吃奶卷、奶酪,“那份醇厚,仿佛至今還在唇齒之間留香”。
退休後在北京的這幾年,載灃過得很安逸,對於載灃來說,他對政治根本不感興趣,王府裏的家事,他也從不過問,以至於家裏的仆人也不買他的帳,都聽“奶奶”(溥儀母親)的。載灃十分喜歡文學,每天必讀《資治通鑒》,在炎熱夏天的晚上,載灃便領著孩子在院子內,指著天空,給孩子們講解宇宙中的星辰,把看到的天文氣象比如日食、月食的圖形用工筆畫下來,記在每天的日記裏,每天的生活便是讀書、陪孩子,可以說這幾年載灃的生活很幸福。
幾年後,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遷往天津靜園。不久,載灃也攜壹家老小來到天津,壹家人在天津過起了隱居生活。載灃將三個子女安排到天津的耀華學校讀書,為了不引起人註意,載灃還將三個子女都改名姓金,並要求孩子們在學校要低調,不要跟別人講自己的身份,放學之後立刻回家。這所謂的貴族學校,很多孩子都是專車接送,載灃的孩子只能自己坐黃包車上下學。
在報裝住宅電話時,載灃擔心外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在電話簿子上登記了“王公館”幾個字,商店往他家裏送東西,也只知道那裏是“王公館”。載灃每天待在家裏讀書看報,很少外出,尤其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經常同他有來往的只限於溥儀和有限的幾家至親。
1939年,因為天津發大水,載灃帶著全家人返回北京。令人意外的是,回到北京後,全家人沒有遷進醇親王府,而依照載灃的吩咐搬入王府西側的花園內生活。他們辦起壹所小學,校址就設在醇親王府的凈業寺舊址,載灃出任學校董事長,小兒子溥任為校長,七妹金誌堅則擔任授課教員。壹時,醇親王府附近普通百姓的孩子,紛紛走入這所新辦的小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載灃起先還擔心新的政權建立後,會不會對他們這些皇族遺老們進行清算。然而他不久就發現,政府對他們不僅沒有人身攻擊,經濟打壓,反而對他們處處尊重,並在生活上給予了許多幫助。 載灃對政府的行為大為感激,於是也積極地投身於新北京建設的大潮中。
他先是支持國家教育事業,將住了壹輩子的醇親王府和花園都半賣半送給了國立高級工業學校。隨後他又將所藏多年的珍貴書籍全部贈送給了國家。 1950年8月,載灃在得知溥儀在撫順戰犯所裏接受勞動改造後,長舒壹口氣。 1951年2月,老病纏身的載灃病重,醫治無效,溘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