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業的興起
清康熙年間,山西五臺縣人瞿遷居古陽陽街西街,先後做過農民和商人,定居生活。他的孫子很聰明,精通治愈母馬的疾病,並出海經商。母馬是商人的命脈。瞿創辦的中和商行,收費低廉,得到了他們的支持,生意日益興隆。屈家成了小康之家。
《屈氏宗譜》上說,“吾遷學莊,五華裏,蒙陽北。”定居薛莊的屈家現仍在濛陽街經營中和商行,以屈子及其兒孫為頭。他勸兒孫:“留錢給兒孫,未必留得住”,留田給兒孫,未必耕田。“留書為好”的觀念,使屈家族成功轉型為儒商。
繼屈氏之後,屈鏗、屈更陽、屈彭陽、屈對陽、屈西關、屈等相繼成名。曲庚陽鹹豐末年考升後,官拜刑部主任,後來娶了京畿都禦史丁浩的女兒,弟弟曲景陽娶了廣州知府的女兒,曲家成了官僚世家。
清初,食鹽貿易有官鹽和私鹽之分。官鹽交了很高的鹽稅,流向市場時價格很高。私鹽是逃避政府征收的鹽稅,上市後獲利可觀。早些年,中和商行偶爾販運走私鹽,獲利豐厚。曲鏗(曲耕陽之父)任商號負責人時,依靠朝鮮的保護傘,官員大規模從事走私食鹽,並禁止走私。面對屈耕揚和丁浩這兩個掌管生死的大官,壹味縱容和巴結中和商號,以至於屈鏗迅速成為有名的大鹽商。
清道光三年(1823),面對日益嚴重的鹽稅流失,道光帝頒布了《行票鹽法》。此法頒布後,中和商業銀行的私鹽貿易得到壹定程度的遏制。但鹽的價格受產量、運輸和供求矛盾的制約,價格有波動。曲坑利用雄厚的財力,在南陽、洛陽、運城等地開設分號,及時掌握市場行情,賺取區域差價,天天發財。
1853年春,廣西爆發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壹路北上,很快占領南京、湖南、湖北。海上鹽路被切斷,鹽價從戰前的100斤米到3斤鹽漲到120斤鹽的天價,這讓曾國藩回到家鄉做應永時非常頭疼,因為他的湘軍是地方自籌資金,無法承受這麽高的鹽價。他查出好友張勛是蒙陽鹽商曲敦陽的嶽父。他寫了很多書,聯系過他。最後,他與中和堂商定,由曲堆洋保證湘軍的食鹽供應,曾國藩支持中和堂在湖南、湖北兩省舉辦食鹽貿易。
中和商業銀行從山東海州、山西運城購買食鹽,無償提供給湖北、湖南、江西的湘軍。同時還得到了湘軍集團的大力支持,先後壟斷了武昌、黃埔、荊門、嶽陽等地的食鹽市場,並通過贈送區域差價牟取暴利。據《屈氏族譜》編纂者屈、曲建民推測,“屈氏家族成員涉及典當行、茶館、藥店、糧店、鹽鋪數十家,分號遍布武昌、黃埔、南陽、洛陽等大中城市,擁有土地十余萬畝,銀行、錢莊有銀數百萬。按照傳統習俗,壹家人發了財之後,要蓋壹棟像樣的房子,傳給子孫後代。然而,當自然災害來臨時,屈家采取了“以工代賑”的扶貧方式,贏得了“昆德古曦”的美譽。
蒙陽所在的豫西地區四季分明,夏季雨季雨量充沛。清代農耕時期,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所以自然災害對社會的影響很大。
1813,常年大旱,莊稼秋收,小麥歉收。人們吃樹皮和草根。中和頭領曲善德組織車輛運鹽,不是年輕人逃跑,就是百姓殺馬充饑,無法組織運鹽車隊。沒想到,第二年早春,又壹次大旱,小麥歉收,災情更加嚴重。屈善德被慈悲心感動,宣布了四件事:屈家拆了民用房,擴建了院子,能擡壹磚壹瓦的,可以提供糧食。成千上萬饑餓的人幫助老人並參加了建設。三年後,災情減輕時,曲寨已蓋了100多間房子,人們終於看到了曲善德蓋房子救災的目的。為了感謝他安居樂業的努力,他把這個建築群命名為“安居堂”。
安居堂修建時,聚集了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曲善德組織他們,運送了大量的商品,保證了中和商業銀行的正常運轉。他的義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寶豐縣衙送給他壹塊“青年才俊”的鍍金牌匾,壹直掛在安居堂前,直到六十年代。
清同治五年(1866),蒙陽壹帶災情再起,年近古稀的曲朵之妻劉開了壹家粥廠救助災民,卻事與願違,很少有人來喝粥。劉查了壹下原因。原來人們普遍認為來喝粥是壹種施舍,很多人礙於面子不肯來。如何讓人有尊嚴地吞下這壹頓飽飯?這成了擺在劉面前的壹道難題。她派人調查發現,薛莊北部的石橋營、徐窪、上河等沿山村落的人大多以采石為生,而南部的吳灣、小河灣、五寨等村落的人則以燒磚為生,薛莊及其周邊地區還有壹個龐大的石匠群體。為了養活他們,劉決定建壹座屈的宅地,給他們找壹條吃飯的路。
曲寨修建後,劉用麥子為送磚送石、送木材來施工的人付賬,數萬人來到曲寨施工人群中,掙麥子養家。
第二年春天,災情繼續惡化,導致糧食嚴重短缺。糧食價格從豐年的30粒/桶(100公斤)漲到560粒。意外會發生。當劉的兒子甄陽、彭陽相繼去世,大大增加了建房成本後,劉迎來了喪子之痛。很多人以為瞿宅會停工。不料,劉帶領年幼的孫輩賈三、榮三、大三繼續組織施工。四年後工程完工,300多間房子,壹個石頭村,花了十幾萬。雖然這個項目花了很多錢,但它為她贏得了很高的榮譽。周圍24個村莊的人們自發地向她贈送了壹塊牌匾,並寫下“昆德·古曦”以表達他們對他的崇敬。曲家大院建成後,* * *由村外和村內兩部分組成。外面的部分位於村莊的北部。* * *下轄孝義學、同仁書院、安居堂、玉厚堂、容桂堂,房屋400余間,總面積3800平方米。
整體區域南北向,格局從壹個入口到四個入口不等。中軸線上的客房、院落、正房為主要建築,屋後有五脊六獸,獸首似騰空而起,襯托出整個建築群。屋頂雕有大花屏和草紋,鳥在裏面跳躍,也為整個建築群增添了繞著無限機器中軸線的翅膀,相互對稱,以其低矮的建築底來襯托主體建築的氣勢。
清朝鹹豐年間,壹位名叫何占恩的詩人在安居堂創辦了項英詩社,文人雅士們圍坐在壹起,抒發情懷,暢所欲言,持續了幾十年。其中以張的《在雨中生活》和《春光乍泄》最為著名;民國時期,南京出土的“劉伯溫不詳”碑文,很多學者都很難破譯,但詩社學者陳成功破譯了該詩,大意是中國* * *產黨壹定會打敗當時很有影響的蔣家王朝。
清光緒初年,舉人葉耕堯在裕厚堂創辦廬陽詩社,創作了大量詩歌,珍藏在園林書架上。1938期間,大文豪徐玉諾曾數次在此學習臨摹詩詞,晝夜四十余日,受到屋主的熱情款待。臨走時為花園書店寫了“東方的祁鳴,西方的憧憬,南極的北鬥”,“春天的芙蓉,夏天的海棠,秋天的菊花,冬天的冬梅”等對聯,批“豐後厚”。
瞿家大院由中書堂、中和堂、武館和圍墻組成。它占地2400平方米,有300多間房子。三院多為樓房,俗稱“北樓院”、“南樓院”。
三樓的院子坐西向東,都是四合壹的格局。根據這壹點,南北建築是前廳,法院,大廳建築和後附樓。中樓的正房和廂房是兩層小樓,房間壹覽無余,也被百姓稱為“轉運樓”。中樓院落被南北兩棟樓映襯,顯得氣勢磅礴。
椽子上鑲著五脊六獸,獸頭上掛著胡須,是典型的官宅。背面鑲嵌精美的瓷磚雕刻圖案。畫面中的花鳥、小孩形象飽滿,線條流暢,生動傳神,顯示出屋內的雅致。
據說有壹年汝州的壹個知府路過薛莊,看到眼前這棟富麗堂皇的房子,就想到肯定有油水可撈,就進來敲竹杠。曲耕揚聽說知府來模仿,換了壹身禦服,去陪客人。縣令在前廳等得不耐煩,發表搖椅罵人。壹見屈更陽進門,穿著四針禦服,落湯雞似的跑了,再也不敢奢望什麽了。
這座宅子接待過多少軍政要員,都是千裏之外。民國時期,瞿家統計過,張放、韓復舉、劉智、四任省長來過。軍事領導人有:建國後的河南軍總司令範仲秀;17軍軍長田振南;二十二路軍總司令吉鴻昌;第76師師長李萬林;豫保安軍第十二軍軍長閻等。面對奢華的曲阜,劉智寫出了“不讀書,望名利,移山過海”,“喜好漂泊,想發財,緣木求魚”,批評“人雲亦雲”,從而表達了對曲阜大院的敬畏和深刻認識,令人警醒。伏羲在白龜山(河南省平頂山市蒙陽)捕獲白龜。他仔細觀察龜甲分布,深入研究河圖與洛書的內在聯系,悟出太極原理,開太極圖。
蒙陽街曾是西周和春秋時期小國應國的都城。也是我省歷史上重要的水陸碼頭和貨物集散地。“寧幹洛陽,不收南陽”是昔日蒙陽街的輝煌寫照。解放後,交通方式逐漸由牛馬馱運改為汽車運輸,道路改道,蒙陽街開始衰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白龜山水庫的修建,蒙陽街淹沒在茫茫煙塵中...
蒙陽街位於平頂山市新華區蒙陽鎮南約3公裏處。它是水陸交通要道和商業中心,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據說蒙陽街南北寬1.5km,東西長1.5km,周長13步。城墻是青石砌成的,非常堅固。全市有8條縱橫街道,居住著2萬多人。
蒙陽街* *有東、東南、南、西、北五個門。東門叫“徐穎”迎客許昌,東南門叫“楚王”看古楚故裏葉縣。南門被稱為“林夢”,西門被稱為“戴穎”,因為水像玉帶壹樣環繞著城市。
太華橋位於山陜會館後面,東南門150米處。是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長12.3米,寬5.7米。這是壹座拱橋。中間有壹個大拱門,拱門兩側鑲嵌著兩條玩珠子的龍,兩側是小拱門。在西門兩側的村基上,有兩條用紅石雕刻的大鯉魚。據說是為了阻擋河水的泛濫。陰天快要下雨的時候,石鯉會重新漲潮,甚至會滴水入水。
在蒙陽街西門、南門、十字街南路以東,有夜廟、東魯魯寺、泰山寺三大戲場,城內有大小不同檔次的茶館20余家。當妳累得捉襟見肘的時候,當妳談完生意的時候,或者當妳忙碌了壹天休息的時候,去劇院聽戲,去茶館喝茶,成了當時蒙羊街人最重要的休閑方式。50年代中期,白龜山水庫工程開工。蒙陽街搬遷時間從1958結束,到1964結束。5月初,1964,下了50天的雨,水庫水暴漲。最高水位漲至103.8米,超過警戒水位。孟陽街上壹些沒有搬遷的建築被淹,倒塌。為了保護人們的生命,進行了緊急疏散,許多貴重物品被淹沒在水中。
上世紀80年代初,在蒙陽街所在的白龜山水庫北岸的沙灘上挖魚塘時,不僅挖出了很多大青石,還挖出了很多罐銀元。那時候開荒、修渠或者下大雨,東西都可以沖出來。據猛養鎮政府工作人員何介紹,他年輕的時候,猛養鎮供銷社下面的廢品收購站裏堆放著大量收購來的銅鍋、銅罐等器皿,堆了三面墻,據說都是從猛養街道拆遷戶手中收購來的。
猛養鎮西孟村是水庫移民後的村莊。當時居住在水影附近的西部,有2800多人,主要從事商業,包括棉店、布店、藥鋪、煙店、茶館等。,職工1000多人,以至於1956西盟村劃歸人民公社的時候,這個村只有兩頭牲口。至今,西樵村的人們已經靠養魚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東孟和北孟村也是如此。
改革開放後,壹部分去臺灣省的蒙陽人移居美國和東南亞。1955,蒙陽街很多人去了新疆石河子市和奎屯市。據說這兩個城市1/3的人都是蒙陽街道的。龜山水庫移民時,壹些蒙陽人到Xi安經商。據說Xi安北門外的解放路也叫楊曉陽街,可能是因為蒙陽這邊做生意的人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