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曼碩茶貝隆

曼碩茶貝隆

曼碩茶貝隆

◎苔蘚

國家博物館曾經展出過壹個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唐代銀絲籠,圓腹,圈有24只鳥。籠子有足夠的底,上面有吊梁,蓋子配合緊密。籠蓋和吊梁由銀鏈連接。整個造型極為精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但很多去現場參觀的人都不知道銀絲籠的名稱和用途,都誤以為是鳥籠。其實這是用來焙茶的茶籠,是對唐代奢靡生活的直觀呈現。由於傳世品為數不多,都珍藏在博物館或私人手中,壹般人很少見到,所以壹無所知。其實,從焙茶籠的使用功能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生活觀念,可以勾勒出唐宋時期人們飲茶時尚的本體輪廓。

唐宋時期的茶葉是直接蒸成餅,晾幹,喝的時候再粉碎煮熟。為了方便磨成粉,讓茶葉有更香更美的口感,在煮之前會有壹個焙茶的過程。茶葉烤籠是壹種放置茶餅並放在火上烘烤的器具。其特殊的金屬絲編織結構和底座的腳可以使茶葉受熱均勻,避免外部燒焦。在等待茶葉自然冷卻的過程中,茶葉焙籠還有助於排出茶葉中多余的水分,形成濃郁的香氣。平時作為儲物用具,也可以避免茶餅發黴變質。

由於唐朝國力強盛,社會奢靡之風盛行,貴族使用的焙茶籠都是用金線或銀線制成。到了宋代,很難維持如此高的生活水平,茶焙籠的材料就改成了竹子。北宋蔡襄《茶經》:“茶焙,竹為之織,以竹葉裹之...火下去葉,室溫溫,故棕香。”這種材質上的變化,也讓茶葉焙籠從壹個“高冷”的貴族器具,變成了更具自由活力的市場。

唐宋文人喜歡把物體擬人化,給物體起名字。宋代董振清《茶具圖》將茶葉焙籠命名為“韋宏圖”,居茶具“十二先生”之首。“裂”是古代對文官的稱謂,“威”是指竹子的質地。為了方便從籠中取茶餅,有的竹籠四周有活動窗,因此也有“四窗閑”的別稱。董振清在《茶具圖片Zan》中特別指出,之所以將茶葉焙籠視為貴官,是因為這種器具可以避免茶葉燒焦變味,是茶葉最親密的伴侶,也是維系飲茶生活壹切利益和信仰的基點,所以“能使山谷中的英國人不至於陷入炭火之中,是有力量的。”茶焙籠的功能性和隱逸性,不僅給唐宋文人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提供了精神享受和無窮樂趣。

明代以後,茶葉經過炒制或發酵,呈現出更豐富的口感,制茶方法也簡化了很多。宋代“點茶”這種復雜的烹飪方式已經不流行了,茶葉焙籠也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此外,竹籠也不是代代相傳,如今僅存的是唐代的壹個金銀制作的烘茶籠。茶焙籠作為承載著古代茶道觀念和美學思想的珍貴文物,為現代人還原歷史生活提供了生動的佐證。

  • 上一篇:清朝的張幼林是誰
  • 下一篇:焦作九棵樹舊貨古玩市場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