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活版印刷產業從80年代開始,大量被成本低廉方便的電腦平板印刷所取代,對於鉛字的需求也急速下降。鑄字行紛紛轉型、拋售機臺(很多鑄字機根本沒有人會操作了,賣掉的時候都是秤重當做廢鐵五金回收)。
在電腦出現以前的印刷品,是將鉛字排成活字版,上油墨進行印制而成;而“鑄字師”,就是負責鑄造鉛字的師傅。每天早上,檢字學徒會幫鑄字師準備好今日待鑄的鉛字銅模,旋即展開整日的鑄字工作,依序如下:
機器升溫 > 將鉛塊溶化成鉛液 > 鉛液註入銅制字模 > 鑄出鉛字
電腦出現以前,鑄字師在印刷產業裏,扮演鑄造鉛字的重要角色。
最小的 4 分鉛字,跟螞蟻壹樣迷妳
鉛字擁有幾種固定字級,因此壹臺鑄字機,通常只生產壹個字級。日星有7種不同大小的鉛字尺寸,也因此保存了7臺鑄字機。這也是臺灣少數尚能使用且仍在服役中的鑄字機。另外,遇到特殊字級時,例如,使用在特殊版位的註解或是名片資訊上的4分字,比螞蟻大不了多少,極細長的形狀,更是極度考驗鑄字師對於機器的掌握與敏銳度,有時壹天甚至可能鑄不到10個字。
鉛字大小比例示意圖。其中,4分字比螞蟻還小。
每壹次鑄字,都是高溫與汗水、鉛與火的對話
經年累月的鑄字,鑄造鉛字所使用的銅模,由於不堪這樣頻繁的制作,逐漸出現各種不同等級的損傷。在70年代,訂制壹個銅模約需要壹個月,但大量的印刷需求,完全不允許這樣的等待。
因此,鑄字師每次鑄字時,都要十分註意銅模是損傷的狀況——銅模若損傷嚴重就絕不能再放入鑄字機中,否則輕則銅模的紅銅片剝落,重則滾燙鉛液噴散(鑄造鉛字所使用的鉛液溫度高達340度),會造成鑄字師受傷。
鑄造鉛字所使用的銅模,隨著使用逐漸出現各種不同等級的損傷。
瀕臨絕種的印刷文化:鑄字師與鉛字銅模
而鑄字最重要的工具,銅模,也正已難以追趕的速度,壹顆壹顆逐漸損壞中,日星店內僅存的12萬枚銅模,很可能是這世界上僅存的完整繁體中文銅模,若這批銅模徹底毀損了,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壹個曾為多代臺灣人帶來數以萬千珍貴知識與訊息的載體,更是壹片臺灣獨有的、曾經輝煌美麗的文化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