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的火盆是鐵做的,有些小康之家也是銅做的。女孩子出嫁,父母壹般會用鐵火盆或者銅火盆陪嫁。《過去的吉林民俗》壹書對銅火盆做了詳細的介紹:“大銅火盆有七八十厘米長,像壹個大臉盆。火盆下面有三根柱子,放在專門用來放置銅火盆的彩繪木雕底座的口部。銅火盆加口底座的高度與壹般落地桌完全壹樣,放在南、北炕中間。”但大多數關東人用的是黃泥火盆,其實就是黃泥鐵鍋。做法是:用麻刀和動物毛拌黃泥瀝幹,然後做壹個有腿的泥盆。在陰幹的過程中,要不斷用碗渣的油光面擦拭泥盆,這樣盆的外面就會打磨光亮,幹透了就可以用了。天冷的時候,把做飯燒柴時剩下的紅火撿起來放進火盆裏,在盆底找壹塊帶大墊子的布,把火盆放在炕沿上。還有壹種使用火盆的配套工具——烙鐵,是壹種長柄的三角形鐵塊。火刮到盆裏後,用烙鐵壓實,這樣盆裏的火就能持續壹天。此外,熱烙鐵經常被用來在家裏只燙幾件好衣服和布料。關東的冬天,外面下著大雪,屋裏的壹家人圍坐在火盆旁,有說有笑。那個場景很有意思。幾個老太太圍著火盆盤腿打坐,說著張的父母和李的短處。手持煙袋,上釉黑棒,青綠色口,黃燦燦煙袋壺。
家人迎著暴風雪從外面回來,或者東屋西屋的大媽來探望,用烙鐵烤著火,擺上壹袋關東蛤蟆頭,用火盆裏的火點燃,然後把手放在火盆口,說著,笑著,暖手,用它暖心,氣氛真的很歡樂。對火盆的感情不是人,就算小貓從外面跑回來,也會先沖到火盆邊。
關東的火盆有很多用途。那時候每家都剩下幾捆麻稈。這種東西很受歡迎。我把它放在地上,踢了它幾腳。然後我把它放在火盆裏燒紅了。我拿出來用嘴吹了吹。這樣就省了很多火柴。另外,關東老人用的是長煙袋,最長的能達到壹米多,就是關東的大煙袋。火盆放在炕沿上或炕前的凳子上。老人可以靠墻或側身躺著吸煙,這樣就可以把煙壺推進火盆裏,既可以把煙灰敲進火盆裏,又可以避免火災的發生。
抽長煙鬥的老人,吐槽也很有特色。拔出煙鬥的嘴,吐出藍色的煙圈,抿上下唇,搖搖下巴,張開嘴,呸!壹口小痰直接從書桌和椅子之間的嘴裏噴出來。
那些飽經風霜的老爺爺經常用長滿老繭的手在火盆上摩擦他們的罐裝酒壺,看起來很生氣。他們右手提起酒壺,左手把酒壺上的灰啜掉,把酒壺傾斜,把細長的銀白色液體倒入壹個小小的小酒杯裏,淺錫,配著成龍的酒壺。老人拿起酒盅,湊近嘴唇。他沒有擡起脖子,而是吱吱——壹聲長音,吸了壹點,慢慢放下酒盅,輕輕品味。那才是正宗的品酒。
火盆對孩子來說就更珍貴了。那時候,土豆是每個家庭最常見的東西。於是孩子餓了,大人拿起兩個土豆放在火盆裏燒,孩子就坐在火盆旁邊老老實實地看著。嘴裏還有壹套話:“土豆,土豆,妳姓劉,放個屁就煮了!”土豆熟了,裏面的熱氣把浮灰吹了壹個小洞。孩子們以為土豆真的放屁了,趕緊拔了出來,真的熟了!剝開吃,味道好極了!大人不在家的時候,孩子會摸壹把黃豆或者抓壹把玉米顆粒放在火盆裏。過了壹會兒,黃豆的顏色變了,裂開了,爆米花顆粒笑著變成了爆米花花,看著有趣又好吃。
關東的火盆幾乎絕跡,只是偶爾在偏僻的村落中發現,但卻展現了關東人特有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和以火盆為背景的關東情畫,至今仍別有風味,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