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大部分農民都有火盆,是冬天取暖不可缺少的器具。舊社會物質文明落後,農民生活壹直很貧困。冬天沒有防寒設備,他們就用火盆取暖。每年中秋節後,壹家人挖泥巴,打火盆。多采用紅泥、黃泥、黑泥,泥料好,無砂無雜物,粘稠細膩。放在陰涼處幾天,讓它通過“性氣”,防止它變成盆後開裂。把纏在壹起的舊繩子剁碎,做成“麻路”,拌成泥,然後用壹個土盆當“模子”,口朝下扣在地上,盆上抹壹層草木灰,把泥拍貼在土盆上,放在陰涼處兩三天,取出“模子”。泥巴變成了盆,是半成品。進壹步加工:收口、打底、壓平、滾壓(多為玻璃瓶或稻草棒)陰幹十天半月。冬天壹到,就可以用火取暖。農夫做好早餐,煮好鍋後,在竈臺上烤火,在火盆裏壓實。當時大多數農民三代同堂,火盆壹般放在老人的炕上。小屋裏有火,既能烤手,又能暖屋;有時候方便孩子煮土豆,方便女人熨衣服,可謂“壹壺多用”。建國後的壹段時間,很多農村農民冬天還用火盆。現在偶爾有偏遠的村落,壹般地方很少見。
冬天有人來家裏,主人會打招呼:“去炕上暖暖腳!”快把火盆往前拉!“我的腳很暖,我的心也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