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袋斜街內的店鋪自清末民初,各階段變化很多,煙袋斜街東口北側把角,為洪吉南紙店,規模較大。
也在店內裁制傳統的紙制品,賣年節用的神碼、黃白燒紙,也賣學生的文具用品。斜街東口南側為公和魁清真餑餑鋪,大街上三間門面,在煙袋斜街東口路南正是該店制作間,因房基高,必須上到窗前高臺上,可隔窗看在糕點上用糖作花樣。 據徐文玉先生所作《憶煙袋斜街》壹文,記有東順包子鋪、義和軒酒館、王金波早點鋪、何記杈子火燒、及溫姓、丁姓、震陽春燒餅鋪、李二炸蝦等。炸蝦是經常在住房外用小車支攤,支壹大布傘。在這壹趟小吃店之間有壹很有名氣的裱畫店——黎光閣裱畫鋪,開業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裱畫料精、工細,畫家溥心畬、齊白石及壹些名收藏家也常來光顧。技師王殿俊,技術極高,後來還專門仿制清宮如意館臣字款的畫及手卷等。當時鑒定家稱為“後門造”。斜街西口路北有壹較大的油鹽糧店,在西把口原為青菜店,後改為雜貨鋪,其北側是小石碑胡同南口。
斜街西口路南,有壹個兩間門面的豆腐房,門外窗邊有壹只埋入地下的大缸,壓豆腐的水流入缸內,冒著熱氣,氣氛很濃。其東邊壹排多為什剎海東沿鋪戶的後門,至斜街南側通義溜河沿北口西側,有較大的山東福山慶雲樓飯莊,為二層樓,樓上雅座隔扇窗外有帶欄桿的平臺,面對什剎海,可觀賞四時景色。義溜河沿北口東側為溫記染坊,門外立有晾衣物的高架子,再往東有雙龍盛彈棉花店,又東側有數家古董及書店。
據周肇祥民國十三年(1914年)記:“煙袋斜街近來古董鋪漆之不已,東城外國人常出沒故也,然亦無甚佳物,內監之逐,官窯小品已絕跡矣。”所記指辛亥革命後,滿清貴族、官員逐漸沒落,多有賤值變賣古董、舊物者,古董商亦有從附近德勝門曉市收得俏貨獲暴利,又有北京政府新貴、軍閥附庸風雅,賣古玩裝點門面,洋人大肆搜羅攫取我國古物,古董商皆視煙袋斜街為生意興隆之地,先後開設太古齋、抱璞齋、松雲齋、寶文齋等,多為壹間門面,錯落設於煙袋斜街中部南側壹帶,中部南側面對廣福觀有同和假發店,窗內陳列各式假發,門外高挑壹束青絲發。其東鄰為振興理發館,壹間門面,兩側掛木制紅白藍的理發館標誌,顯得有些土氣。其旁為中和當,該當鋪為斜街內唯壹洋式水泥鑲花瓷磚的高聳門面,仍掛老式帶紅布幌穗的錢串標記,門內有壹大“當”字,他的東鄰是蘊寶齋呂姓古玩店,店門外懸有英文招牌,兩間門面,門外放有近壹米高的石造像。是較大的古董店。 周肇祥在日記中多次提到在此店購得宋瓷佛像,雙魚鏡,古印章等。蘊寶齋之東有兩家西服店,其中以潘步昆西服店歷史較長,但當時穿西服的人太少,到這裏做西裝的人更少。當時,多承攬學校集體為學生作制服的生意。其店門外兩則豎立畫有西裝男式的全身像招牌。再東側即是有高臺基的公和魁餑餑鋪的廠房窗戶了,且此處已至煙袋斜街東口路南。憑記憶記述斜街內商鋪的大體位置,因時隔多年,多有忽略及錯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