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第七十二章,在壹個古董上寫了幾百個字。周慧本按蒙古文王宓印為“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手指用蠟油凍結在1957。1982紅學研究所的校對本,印的是“蠟油凍佛手”。依據是什麽?回來後,校對筆記(三)說:“蠟油凍”,原來的“蠟油凍”,改了直徑。也就是說,他們沒有依據,也不需要任何依據。明明他們推崇的陳賡版寫的是“蠟油凍”,他們還是武斷地認為不對,改成了“蠟油凍”。這有多沒禮貌?可以這麽輕率的對待曹雪芹的文字嗎?以這樣的態度改動古版中的文字,能讓讀者看到曹雪芹的原意嗎?
1944年5月2日,重慶新民日報晚報發表題為《紅樓夢·蠟油佛手》的文章,稱“71年7月賈府有壹個蠟油凍佛手,是壹個道外和尚供奉賈母。現在看來,壹個蠟模算不了什麽。不過那時候比較嚴重,價格都花在古董賬上了。賈璉作為壹個古董,特地向鴛鴦打聽他的下落...多嚴重啊!!拿給現代人看,我都忍不住笑了。”其實讓人發笑的不是曹雪芹的文字,而是徐先生本人,因為他的見識太淺了!
蠟油凍佛手不能寫成蠟油凍佛手,也絕不是“壹蠟模式”;蠟凍是壹種稀有珍貴的石頭,它的顏色就像臘肉的脂肪部分,用它雕刻的佛手當然是稀有珍貴的古董。第七十二回曹雪芹用幾百字寫出來,顯然是壹個很大的伏筆,與第十八回寫袁菲的《省親》,在“壹撮雪”中點了十倍的《閆妍》遙相呼應。將蠟油凍佛手解讀為“黃蜜蠟凍石雕雕佛手”也是錯誤的。把“蠟油凍”理解為“黃蠟凍石”,轉而把曹雪芹寫的“蠟”字判斷為蠟,把“徑”字改為“蠟”,更是荒唐。周惠本選擇了“臘”字的異體字,既有古籍中的依據,又避免了將“臘”誤認為“蠟”,真是煞費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