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窯址位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宋代為汝州地,故名。汝窯除青瓷外,還燒制黑瓷、醬釉瓷、鈞釉瓷,以青瓷最為精美。汝窯青瓷胎質細膩,呈現深淺不壹的“香灰”。與同時期的官窯相似,釉色以粉藍色為主,也有天藍色和蛋藍色。有透明和不透明釉層。釉綠壹般是壹種固有的木光。開口是汝窯的壹個重要特點,無紋件很少。條紋深淺長短交錯,密而不亂。器物均為小型,造型多為盤、碟、洗,其中橢圓形四足盆為汝窯特有造型。汝窯燒制時間很短,幸存下來的不到100件,非常珍貴。仿品從明代宣德開始出現,清初雍正已經能仿得相當不錯了。近年來,河南省也出現了新的仿汝窯瓷器。
2.鈞窯
鈞窯發源於今河南省蔚縣。因與汝窯關系密切,故歷來有“汝與君相象”之說。鈞窯始燒於北宋,盛於北宋後期。金元時期繼續燒制,影響擴展到河北、山西兩省,成為規模較大的鈞窯體系。
鈞窯有兩個特點,即乳白釉和窯變。鈞窯的基礎釉色為深淺不壹的青色,分為天藍色、天藍色、月白三類。由於銅紅釉滲入釉中,燒制後出現不可預知的紅窯變化,有玫紅、沙珠紅、海棠紅、茄皮紫、胭脂紅、雞血紅等。整個器身紅紫、青花相間,釉色的交融造成無數不同顏色、形狀的窯變,這也是鈞瓷區別於其他青瓷的又壹特點。鈞釉中的紫色尤為引人註目,各種紫色都是紅釉和藍釉相互融合的結果。鈞瓷釉的壹個重要特點是蚯蚓在泥中行走,即有壹條條長短不壹的釉痕自上而下延伸。後人在仿制宋代鈞瓷時無法燒出同樣的效果,因此是否有“蚯蚓在泥中行走”成為鑒定宋代鈞瓷的重要依據。宋軍瓷器的另壹個特點是瓷器的外底壹般都塗有芝麻糊釉。
所有在宮中燒制的鈞窯陳設瓷都刻有壹、二、三的數字。數字越小,物體越大。因為鈞窯瓷器代代相傳,彌足珍貴。
3.官窯
官窯是指北宋汴京(開封)和南宋杭州修內司、下潭的官窯。因為他們專門燒制宮廷器皿,產量很少,傳世品也很少。
北宋官窯瓷器的釉色以粉白為主。雖稱“不如妳”,但也亮如壹堆脂,釉面紅褐色或無色斑塊稀疏或密集。支釘標記可以在底部看到。器具是各種家具和文具。有許多青銅器和玉器的形狀模仿商周秦漢。
南宋官窯釉色以粉藍為主,有條紋。器物底部、口邊、薄角釉處,胎會燒成紫棕色,稱為“紫口鐵足”,是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征。
4.葛瑤
葛窯起源無法考證。瓷器的顯著特點是通體布滿碎片,碎片大小壹致,大塊為鐵黑色,小塊為金黃色,稱為“金絲”。裂釉的形成原理是由於胎與釉的膨脹差導致釉面開裂,這本來就是壹種缺陷。而哥窯則是通過人工控制,故意作為裝飾特征,使釉面出現冰裂紋或魚子醬狀條紋,再染上黃色或黑色的濃淡,形成壹種殘缺之美。哥窯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兒骨骼粗細也不壹樣,胎色有黑、灰、黃。由於釉層很厚,器物外觀圓潤飽滿。釉色多為灰藍色,也有部分是月光色、粉色、米色等顏色。底部用支釘燒制,塗上赭色和紫黑色的輪胎保護液。明清以來,哥窯的仿制品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鎮官窯制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初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當精美,但缺少壹種古雅恬靜的韻味。
5.定窯
丁瑤窯位於河北省曲陽縣,以盛產白瓷而聞名。定窯始於唐初,至北宋鼎盛時期,元代已停燒。胎骨細膩潔白,輕盈美觀,這是丁瑤白瓷的壹個重要特點。定窯的釉彩裝飾是宋代瓷器中最精彩的。宋初定窯白瓷刻花。後來出現了雕與雕的結合。到了北宋中期,定窯開始使用印花裝飾。裝飾圖案多在碗、盤中,布局左右、上下對稱,以薄、密為特色。類似於宋代繅絲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窯用匣缽倒燒,器物口沿上釉,部分器物底部粘有砂粒或燒痕。後期窯蓋口沿朝下,所以口沿上有“芒”,但燒制的器物很規整。作為皇室使用的貢瓷,口邊包金、包銀或包銅,更顯豪華高貴,故稱“金器”。除白釉外,定窯還生產黑釉、醬釉等品種,稱為黑釉、醬釉。它們的價格高於丁白,是稀世珍寶。
宋代景德鎮的仿器叫“分鼎”。不同的是景德鎮文案釉面光亮,無淚痕,足中可見放射狀刀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