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中國壹些意見認為起因是,西方列強妄圖以義和團運動反抗作惡多端的傳教士、領事為借口,企圖***同瓜分中國。
西方主要意見認為起因是,清朝縱容義和團運動殘忍殺死西方傳教士及領事人員,義和團拳民對東交民巷外國大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地發動了攻擊。
另有觀點認為,清朝統治者圖謀通過義和團運動來打擊西方國家對其的控制以加強其統治地位。
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占大沽炮臺;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並於14日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光緒帝和親貴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鴻章乞和。9月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被推為聯軍總司令來華,侵略軍陸續增至十萬,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關、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此間,帝俄又單獨調集步騎兵十七萬,分六路侵占中國東北。12月聯軍提出《議和大綱》,迫使清政府全盤接受,並於1901年9月7日簽署了《辛醜條約》。後八國聯軍除留壹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其余撤兵回國。
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被迫與總***十壹個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辛醜條約結束,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稱為庚子賠款。由於八國聯軍的入侵,原藏於清廷中的大量珍貴的中國文物和文化遺產遭到掠奪和破壞亦是不爭的事實。
在戰爭中,俄國出兵侵占中國東北全境,這也為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中國壹些看法認為,八國聯軍軍事行動是壹場侵略性質的戰爭,八國聯軍不僅侵犯了中國的主權,而且在中國無惡不作,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而義和團運動則是壹場反對帝國主義的農民運動。
西方主要觀點認為,這是壹場為了營救各國大使以及公民的多國合作的軍事行動,而事情的起因,則是義和團攻擊位於東交民巷的大使館,以及德國公使克林德的被殺。
過去甚至有西方極端主義者認為,西方國家肩負著開化落後民族的艱巨任務(the white man's burden),但從客觀角度上來說,的確為中國脫離封建統治創造了條件。而且在之後,由於清政府無法賠付如此巨額的賠款,而改為向西方派遣留學生,也間接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
圓明園位於中國北京市區西北的海澱區,是壹組清代的大型皇家園林,由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後改稱萬春園)組成,通稱為“圓明三園”。其規模宏偉,融匯了各式園林風格,嫻熟地運用各種造園技巧,堪稱是中國園林藝術史上的頂峰性作品,被西方國家稱作“萬園之園”。1860年,該園被英法聯軍焚毀,現僅存遺址。1988年,圓明園遺址被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於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勝門、安定門等處,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紛紛退至圓明園壹帶,英法聯軍遂追至圓明園。
聯軍士兵起初尚相勸戒,勿進入園中,恐中國日後以失物索賠,但不久即有數千名法軍士兵沖入圓明園,守園的官兵寡不敵眾。見法軍展開搶劫,英軍司令格蘭特遂批準英軍入園。聯軍士兵大肆劫掠園中的珍寶和陳設物。根據英國官員事後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寶(金銀、寶石、綢緞和古玩陳設等)價值達600萬英鎊之多,因不識其價值或因搬運不便而被毀壞的珍本圖書、佛塔、瓷器、家具等價值與此相仿。
由於此前清廷談判代表曾拘捕英國軍使巴夏禮壹行,並曾將其囚禁於圓明園中,英軍在園中發現《泰晤士報》隨軍記者被肢解的屍體,英軍統帥額爾金遂以“對外交人員實施虐待”為由,於10月18日下令放火燒園,以作為對清廷的懲罰。英軍第壹軍團壹部於10月18日起在園中各處縱火,同時派出分隊焚毀附近的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暢春園等皇家園林。圓明園大火持續了兩天,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長春園西洋樓養雀籠遺址圓明園被焚後,尚有部分景點幸存。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內務府調查報告,園內幸存建築有圓明園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魚躍鳶飛、耕雲堂、慎修思永、知過堂、課農軒、順木天、春雨軒、杏花春館、文昌閣、魁星閣、蓬島瑤臺、萬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塢,長春園的林淵錦鏡、海嶽開襟,綺春園大宮門、莊嚴法界、正覺寺等建築。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後和同治帝打算擇要重修圓明園,計劃修復圓明園前朝區、九洲區,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數景點,並將綺春園擇要修復,改名“萬春園”,作為慈禧太後居所。但該計劃終因財力不足而在開工11個月後作罷。此後對園內壹些景點仍有小規模維修,慈禧太後和光緒帝曾多次到園中遊幸。此時的圓明園除幸存建築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貴花木、山水疊石、建築基址,橋梁、道路、園墻和園門大多完好。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清政府再次逃亡。在混亂中,圓明園又遭到附近駐軍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園內殘存建築除新宮門(綺春園宮門)有莊戶保護外,全被土匪推倒拆毀,拆賣磚瓦木料。園內的古樹名木、木質橋梁、以及建築地基中的木樁,全部被劫運往附近的清河鎮出售。
長春園七孔水閘,20世紀50年代拆除清朝滅亡後的數十年裏,圓明園遺址繼續受到劫掠。園內的方磚、條石、石料、漢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紛紛被軍閥官僚運走修建私園和陵墓,圓明園虎皮石圍墻被拆除修路。此外也有壹部分圓明園遺物被安放於公***場所,如長春園門銅麒麟、安佑宮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後於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頤和園;安佑宮華表、石麒麟、西洋樓線法橋和翻尾石魚、梅石碑、蒔花碑、文源閣碑被分別移至燕京大學和北京圖書館舊館;蘭亭碑和“青蓮朵”等珍貴太湖石於1915年移往中山公園;長春園大東門石獅子及基座移至正陽門和新華門。西洋樓遺址的漢白玉及磚瓦也多被軍閥官僚運走,或被各家石作坊買去,就地改刻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遺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綏遠陣亡將士碑。日占時期,園內部分遺址在“獎勵農業”的口號下被平山填湖,改為水田。
1950年代,曾計劃將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定址於此,但1960年代園內土地大多被附近生產隊改為農田,大量人口迅速湧入,相繼拆除了圓明園福海石駁岸、舍衛城殘余城墻及地基、萬春園三孔橋、運料門、長春園七孔閘等殘存建築,以及殘留的全部園墻,並砍伐了園內殘存的唯壹壹株花神廟古樹。特別是1975年以後,各單位在園內大量平毀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樹木,修建工廠、養豬場、養雞場,圓明園遺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殘存的古樹植被徹底消失。
洋槍洋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由於帝國主義國家進壹步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拚命掠奪
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激起了中國人民的不斷反抗,終於在1900
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這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專制的愛國
武裝鬥爭運動,它首先從山東興起,很快就發展到直隸(今河北)、天津、北京、山西、
東北以及全國許多地方。義和團英雄們高舉反帝鬥爭大旗,手持大刀長矛,到處焚毀教
堂,驅逐侵略者。
帝國主義各國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壹方面感到驚恐不安,壹方面卻認為這是入侵中
國的極好機會。於是,西方列強紛紛制造出兵鎮壓義和團和瓜分中國的輿論。為了鎮壓
中國人民的這場反帝鬥爭,德、日、俄、法、英、美、意、奧等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
侵華聯軍,直接進行武裝幹涉。
1900年4月6日,英、法、美、德四國駐華公使聯合發出通牒,以出兵「平亂」脅迫
清政府,限令在兩個月內「剿除」義和團,不然就派出水陸各軍代為「剿平」。為了進
壹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英、法等八國於5月28日壹致決定,以「保護使館」為名,派
兵進入北京。西方列強還分別照會清政府,「不論中國政府的態度如何,各外國公使已
決定調兵來北京」。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慈禧太後竟下諭同意洋兵進京。
第壹批侵華聯軍440餘人於5月31日和6月2日分乘清政府提供的火車從天津開進北京。
各國軍艦也紛紛開到大沽口外示威。
6月9日,帝國主義各國駐華公使又開會決定調遣大隊侵略軍進京。10日,由英國海
軍司令西摩爾率領聯軍2000多人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由於受到京津鐵路沿線義和
團和清軍愛國官兵的有力阻擊,這支侵略軍不得不從廊坊折回天津,還付出了死傷近
400人的代價。西摩爾也承認,如果義和團使用的是西式槍炮,那麽,我所統率的聯軍
則必將全軍覆滅。
當西摩爾率聯軍向北京進犯時,各國軍艦20艘也已雲集大沽口外,準備進攻大沽炮
臺。6月15日,各國海軍司令密謀奪取大沽炮臺,以控制津沽通道,並於當晚派日軍300
人登陸。6月16日下午,英、德等國的小分隊也相繼登陸,配合先期登陸的日軍,完成
了占領塘沽車站和包抄、進攻大沽炮臺的準備。16日傍晚,俄軍中尉巴赫麥季耶夫把八
國聯軍的最後通牒送交天津鎮總兵、大沽炮臺守將羅榮光,以「暫借」炮臺為名,限定
17日淩晨2時以前交出炮臺,否則即開炮轟擊,用武力奪取。羅榮光義正辭嚴地拒絕了
八國聯軍的侵略要求,並下令各炮臺將士嚴陣以待,痛擊來犯之敵。17日淩晨,在俄國
海軍中將基利傑勃蘭特的指揮下,八國聯軍的兵艦10余艘悍然從海面和炮臺後側同時向
大沽炮臺發起猛烈攻擊。羅榮光率領守衛炮臺的官兵奮勇抵抗,開炮還擊。
雙方激戰了6小時,斃傷侵略軍130多人,擊傷敵艦6艘。但因後無援兵,彈藥用盡,
大沽炮臺終於陷入八國聯軍手中。
大沽炮臺失陷後,八國聯軍紛紛從大沽登陸,並向天津進犯。
天津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通商口岸,也是帝國主義侵略華北的壹大基地。帝國主義國
家在天津舊城東南的紫竹林壹帶建立了租界,海河兩岸有他們的教堂、洋行、銀行、碼
頭和工廠。這裏住著外國的領事、商人、傳教士和形形色色的冒險家。
6月17日晚,八國聯軍從大沽乘火車開到天津,進入紫竹林租界。
6月23日,俄、英兩國侵略軍600餘人分別從軍糧城和紫竹林租界進攻清軍的軍工廠
東局子,沒有成功。27日,八國聯軍2800多人再次從三面圍攻東局子,經過激戰,最後
占領了東局子。
7月9日,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城南的八裏臺,受到聶士成軍的有力抗擊。最後因力量
相差懸殊,聶士成英勇殉國,愛國官兵也損失很大,八國聯軍終於占領了八裏臺。
7月12日,八國聯軍的各路增兵均已到達天津,約1.4萬人。沙俄遠東軍司令官阿
列克謝耶夫也在這時抵達天津,他自任總理聯軍軍務之責,召集各國侵略軍司令官開會,
研究並制定了總攻天津城垣計劃。八國聯軍經過壹番緊張的準備,於13日淩晨分兩路向
天津舊城發動總攻。壹路由俄、德為主的5000人進攻東城和東北角三岔河陣地;壹路以
日、美、英、法等國為主的5000人進攻南門。其餘兵力駐紮在紫竹林租界和老龍頭火車
站,作為後援。八國聯軍進攻天津,雖然遭到義和團和壹部分清軍愛國官兵的英勇抵抗,
還是在14日攻占了天津。
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後,立即分區占領,實行殖民統治。聯軍在天津成立了殖民統治
機構——都統衙門,由俄、英、日三國軍官充當頭子,統治天津、靜海和寧河等廣大地
區。
八國聯軍攻占了天津,各國繼續增兵向天津集結,準備大舉進攻北京。
8月2日,八國聯軍拼湊了4萬兵力,正式成立了聯軍司令部,經過壹番爭奪,最後
決定由德國元帥瓦德西擔任八國聯軍總司令。
8月3日,八國聯軍各首領開會,決定進攻北京。4日,八國聯軍出動1.8萬多人從
天津沿北運河向北京進發。5日,聯軍攻占北倉,6日攻占楊村,9日攻占河西務,13日
攻占通州。八國聯軍在占領通州後,原來商定先休息壹天,然後再研究如何進攻北京城。
但俄國侵略軍為了搶攻占北京的「首功」,背約在14日淩晨首先進攻東便門。經過激戰,
於淩晨2時攻占了東便門。接著,俄軍又進攻建國門。日軍見到俄軍已發起攻城,也於
14日進攻齊化門(今朝陽門)。美、英各軍也相繼開始攻城,並先後攻入城內。
8月15日晨,八國聯軍進攻皇城東華門。慈禧太後急忙帶著光緒皇帝、皇後和壹批
王公大臣倉皇從西華門至德勝門,轉經西直門逃出北京城。八國聯軍終於占領了北京。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後,公開搶劫3天。頤和園的文物古玩,侵略者括其所有;安
放在大殿前面的那些存水防火用的鎏金大銅缸,因過於笨重,搬不走,洋兵們就用刺刀
把表面的金子刮走。侵略者把頤和園的珍寶、文物,用駱駝運往天津。
9月中旬,八國聯軍達10萬人。瓦德西分兵四出攻掠,東占山海關,南犯保定,北
侵張家日,西擾娘子關。八國聯軍所到之處,奸淫燒殺,京津壹帶的許多地方變成了瓦
礫場。
慈禧太後在逃往西安的途中,於8月24日頒布上諭,催促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立即
從上海趕回北京,會同慶親王奕□迅速辦理「和局」。9月7日,慈禧太後又頒布「剿匪」
上諭,正式宣布「痛剿」義和團。9月25日,又宣布懲處放任義和團的載漪、載勛、剛
毅和趙舒翹等親貴重臣,並且加派親英、日的劉坤壹、張之洞參與和談。至此,在各國
列強的槍炮與清政府腐敗退讓下,中國進壹步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場所。
《辛醜條約》即《辛醜議定書》或《辛醜各國和約》。
1901年9月7日(清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英、
俄、德、法、美、日、意、西、荷、比、奧11國公使,在最後議定書上簽字。1901年是
夏歷辛醜年,所以最後議定書又稱為《辛醜條約》。
早在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以前,慈禧太後為了勾結帝國主義以對付義
和團,便任命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從廣東進京與列強談判。8月24日發布上諭,允
準李鴻章便宜行事,會同慶親王奕□迅速辦理「和局」。慈禧太後為求得帝國主義列強
對她的「寬恕」,9月7日發布「剿匪」上諭,正式「痛剿」義和團。9月25日又宣布懲
處放任義和團的載漪、載勛、剛毅、趙舒翹等親貴重臣,並加派親英國和日本的劉坤壹、
張之洞,參與談判。12月24日,11個國家(除武裝入侵的八國外,還有比利時、西班牙、
荷蘭)聯合提出《議和大綱》12條。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後,見「大綱」並未把自己當
作「禍首」懲辦,喜出望外,馬上表示:
「所有十二條大綱,應即照允。」慈禧太後這壹系列作為,就是向帝國主義列強表
示「悔過」,帝國主義各國終於決定,仍然讓她繼續維持這個「懦弱」的政府。
實際上,議和談判活動不是在奕□、李鴻章等與列強代表之間,而是在帝國主義列
強之間進行。在「懲兇」、賠款等問題上,他們爭吵為時近壹年,直到基本上滿足了各
自利益要求之後,1901年9月7日,(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和李鴻章才代
表清政府,與英、法、日、俄、德、美、意、奧、西、比、荷等11國的代表,在最後議
定協定書上簽字。
《辛醜條約》,***有12款19個附件,是壹個性質空前的奴役性條約,主要內容如下:
(1)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本利***達9
億8千多萬兩,還有各省地方賠款2000多萬兩,總數超過了10億兩。
(2)各國在北京東交民巷單獨設立使館區,可在使館區內駐兵,中國人不準在此
區域內居住。
(3)將大沽炮臺和從大沽到北京的沿線炮臺「壹律削平」。在天津周圍10公裏內,
不準駐紮中國軍隊;準許各國派兵駐紮在京榆鐵路沿線的山海關、秦皇島、昌黎、灤州、
唐山、蘆臺、塘沽、軍糧城、天津、楊村、廊坊、黃村等12個戰略要地。禁止軍火和制
造軍火的原料運入中國,為期2年,還可延長禁運期。
(4)清政府懲辦「首禍諸臣將」;在外國「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鎮,停止文武各等
考試五年」。今後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組織,「違者皆斬」。清政府
地方官吏所屬境內「如復滋傷害諸國人民之事,或再有違約之行,必須立時彈壓懲辦」,
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5)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辦理對外事宜。又規定「變通諸
國欽差大臣覲見禮節」。
(6)德國公使克林德、日本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擊斃。條約
規定為克林德建立牌坊,對杉山彬「用優榮之典」,並派王大臣赴德、日「謝罪」。
從上述條款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出,《辛醜條約》是帝國主義用反革命暴力強加在中
國人民身上的沈重的的殖民枷鎖,也是維系中外反動派勾結的清王朝的空前的賣身契。
通過這個條約,列強得以大大加強其在華的統治勢力,進行野蠻的軍事監督、政治奴役
和經濟掠奪,使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首先,清政府為了「結與國之歡心」,出賣國家民族主權,成了列強***同監督的
「守土長官」。
列強在北京強行劃定的「使館區」,是壹個「國中之國」,在所劃地界內,強拆民
宅,大面積霸占公私地畝,厚築高墻,又設炮位,建築了俄、美、法、德、英、日、意
等7國兵營,墻外各辟空地,作為操場,並樹立了「保衛界內、禁止穿行」的木牌。以
武力為後盾的公使團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嚴重地侵犯和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是對中
華民族的莫大侮辱。
平毀大沽炮臺,在京榆鐵路沿線駐紮外國軍隊,解除了京畿戰略要地的警備,使北
京的大門洞開,讓帝國主義強盜自由進出,中國無權過問。在2年內(或更長壹些時間)
不準中國輸入軍火或生產軍火的材料,這是要把本來就極為落後的中國軍事裝備和軍火
生產能力,削弱到更低的水平,使之有國無防,任從列強宰割欺淩。
清政府按照條約的規定,派親王、重臣赴德、日兩國賠禮認罪,為克林德樹立牌坊,
為被毀墳塋建立碑碣,壹批批地公布懲兇名單,這些做法,嚴重損害了中國國家民族的
尊嚴,打擊了反帝愛國群眾運動的正氣,等於承認帝國主義侵華活動有理、合法,助長
了帝國主義者、外國傳教士、不法教民的反動氣焰,使他們有恃無恐,更加去肆虐橫行。
在義和團活動過的地區停止5年文武考試,目的是為了警告那些日後有可能成為官吏的
各類知識分子,壹切仇恨和反對帝國主義的行動,都將受到懲罰。嚴禁組織或加入反帝
結社,違者處斬,以及對壹切鎮壓人民反帝鬥爭不力的各級地方官員嚴懲不貸,是把中
國人民當作不容反抗的奴隸,各級官吏則是受列強支配的奴隸總管(西太後集團)的鷹
犬。在帝國主義看來,總理衙門辦事不力,為了便於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強令清政府將
它改為外務部,使之成為能在公使團指揮下迅速貫徹各國旨意的賣國機構。至於改革使
臣的覲見禮節,則是為了消除中外反動派之間的隔閡,便於列強對清朝最高統治集團施
加壓力和影響。條約的政治實質,即在於此。
再者,帝國主義貪婪的勒索,使中國的經濟陷於崩潰狀態。
《辛醜條約》規定的賠款(稱為「大賠款」或「庚子賠款」),按當時全國人口計
算,是每人1兩。這種對中國人民的勒索,確是「曠古罕聞」的。但是實際支付的數目
還不止此。賠款是從1902年起開付,中國應支付賠款自190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的利息
900萬兩;這筆利息從1902年起,3年內清還,4厘息,又需支付利息100萬海關兩。條約
規定賠款用銀支付,即以海關銀兩市價易成金款支付,均具全國貨幣比值;但帝國主義
蠻不講理,提出所謂鎊虧,即賠款補充債款問題。當時金價日漲,銀價日落,各國強令
中國承認將賠款改作以金計算,大大超過原賠款的金額。
按照條約,中國將海關的絕大部分稅收(約7C10)都用以償還借款本息。當時海關
稅收每年約2000多萬兩,為清朝政府主要的壹項財政收入。控制海關就基本上能夠左右
中國財政,並保證對中國資本輸出的安全。更為重要的是,控制海關可以壟斷中國進出
口貿易,保證帝國主義以低稅率輸入商品和輸出原料,從根本上取消了中國實行關稅保
護制度的可能性。
對於這樣壹個空前屈辱的條約,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卻全盤接受了。她在《罪
己詔》中竟厚顏無恥地宣稱:「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
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還保證今後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
心」。這是願意做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忠實奴才的表白,從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1901年10月6日,慈禧太後隨帶行李車3000輛,離開西安,回返京城,沿途修路設宮,
遠近徵調,勒索供應。1902年1月7日,回到紫禁城。後來又大修頤和園,日費萬金。從
此,帝國主義與清政府完全勾結在壹起,狼狽為奸,***同奴役中國人民。
《辛醜條約》記錄的是近代中國壹段屈辱的歷史,它激起了中華民族的舊恨新仇,
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實踐中,進壹步覺醒起來。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沈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在人
民革命鬥爭面前,外國侵略者要求清政府不僅要成為俯首貼耳的奴仆,而且要成為統治
中國人民的有力工具。於是,帝國主義列強對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它改變當時的無能
狀態。而清朝統治者也感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已發生動搖,國家機器——政府和軍隊已不
能完全應付當時的局勢,財政也成千瘡百孔之勢。因此,修補國家機器已成為清王朝本
身生存的重要課題。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慈禧太後不得不從1901年起宣布實行「新
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後用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上諭,命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
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慶親
王奕□為首的「督辦政務處」,作為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任李鴻章、榮祿、
昆岡、王文韶、鹿傳霖為督辦政務大臣,劉坤壹、張之洞(後又增加袁世凱)為參予政
務大臣,總攬壹切「新政」事宜。
從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連續頒布了壹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