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王先生的外祖父陳師傅說起。陳師傅祖居山東膠州,臨海,早先以制售海貨為生。後代中有開設茶肆酒樓的,長於做膠州菜。明末,四方戰亂,各地災荒,壹批山東人流落東北,去開墾那裏肥沃的“黑土地”。陳師傅的先人,就是最早“闖關東”的老山東。那時,山東人在東北做菜頗有名氣,也受到滿人的青睞。據史載,清順治入關前禦膳房已存在,招募廚師時就有“膠州幫”入禦膳房之說,且當時禦膳房的人員也入軍隊編制,被歸入漢軍旗下,又因領頭的姓陳,亦稱“陳漢軍”,後隨清軍入關進京。據王先生講,當時宮裏的廚師壹般都是漢族,沒有滿族。壹是上述歷史原因,而且明代留下來的宮廷禦廚,也都是山東籍漢人,另壹則是廚師這職業在舊時被稱作“勤行”,屬伺候人的下等差使,那些吃著俸祿的滿人,寧肯要飯也不願幹這壹行。
雖然陳師傅年少時極愛讀書,向往著日後上“八旗官學”(八旗官員子弟上的學校,隸屬於太學國子監管理),但清代禦膳房是子承父業,家裏男孩中必有壹人接替父輩做禦廚。無奈之下,陳師傅也進了紫禁城,成為陳家最後壹位為皇上服務的禦廚。在宮裏的那些年,除掌握精湛的廚藝外,陳師傅還對古玩瓷器頗有研究。據說,逢年過節時,皇上都要搞“集體賞賜”,將各種物品賞給禦廚們,那時外祖父家裏不乏皇上賞賜的茶具和瓷器。
據王希富先生講,做禦廚的外祖父每日俸祿有數兩白銀,在當時的京城,陳家也算是“坐得起車子(乘騾車),吃得起莊子(吃飯莊),住得起院子(四合院),養得起孩子(上學堂)”的富裕戶。只嘆命運不濟,陳師傅雖然人聰明,見識廣,手藝好,還是未得“善終”。晚清時,武功高強的陳師傅在宮外有壹批弟子。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陳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參加了“義和團”。在朝廷與外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之後,慈禧為討好洋人,決定對參與支持“義和團”的嚴懲不貸。遭宮內人舉報,陳師傅以“莫須有”罪名被捕入獄,三月之後,被處決於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