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針編織是壹種用棉線鉤針編織白色蕾絲的方式。通過鉤針,可以將壹根線織成壹塊布料,然後將布料組合成衣服或家居飾品。英語鉤針“鉤針”來源於古法語單詞“Croche”,兩者都有鉤子的意思。
鉤針是鉤針編織的重要工具,尺寸規格相當多,從3.5 mm到0.75 mm(美國00到14_不等)。材料方面,常見的有鋁和塑料。最常用的鉤針尺碼是2.5mm到19mm(美國是B碼到S碼)。特殊的長鉤針稱為突尼斯鉤針,編織方法是鉤針和棒針編織的混合。鉤編的織物充滿了無數的小線圈。把線通過鉤子做成壹個圈,然後鉤子從第壹個圈插入,鉤頭鉤住線,鉤住另壹個圈,這樣就可以逐漸形成扁線。最後壹排只會有壹個活動的線圈串在鉤針上,新的壹排又可以鉤在舊的壹排上,於是繩子上的線圈鉤出無數排,這樣就形成了壹個鉤針片。鉤針的邏輯和橫條編織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鉤針花樣相對自由。從頭到尾只有壹個鉤針和壹根線,可以鉤出很多自由的圖案、花紋和圓圈,甚至很容易鉤出小的立體織物,比如手指玩偶。
起源
關於鉤針的起源,有相當多的理論。有理論認為鉤針來自阿拉伯半島、南美或中國,但沒有具體的考古證據證明鉤針來自哪個地區。
鉤針編織在歐洲普及的時間可能是1800年左右。根據文獻記載,最早的鉤針編織可能根本不用鉤針就用手指,所以沒有人工工具留下的痕跡,無法研究其歷史。壹些作家根據這些手指編織的圖片推測鉤針編織壹定有很長的歷史,這種說法也沒有證據支持。還有的作家認為,針織、編結都是非常早期的編織方法,但是到目前為止,在已經發現織物的考古時代,還沒有發現鉤針編織的織物。
18世紀,法國有壹種刺繡技術叫“tambour”。這個刺繡工具其實是最早的鉤針,只是鉤住的面料和今天的鉤針編織不壹樣,所以沒人註意到。另外,很多早於1800的古代面料,自稱是早期的鉤針,但經過考證,其實是壹種混合了橫條編織和鉤針編織的古代編織方法。Lebinding”(這個詞是丹麥語,意思是裝訂和針)。19世紀,在英國、美國和法國;鉤針編織越來越流行,大多數人用鉤針編織來修補破損的蕾絲,這是壹種比較經濟的方案。所以螺紋棉線的花邊價格也受到影響而下降,後期鉤編的平花邊比圓花邊更受歡迎。平花邊也更快,更容易生產。
至於鉤針,本來就是彎針,釘在木柄上。可以看出早期的愛爾蘭花邊工人用的就是這種粗糙的鉤針。最昂貴的鉤針可能由銀、銅或象牙、鋼、骨頭等制成。手柄上還雕刻有許多精美的圖案,多為上流社會的女士所用,被視為裝飾手的壹部分。在1840年代,埃莉諾·裏戈·德拉·布蘭查德和弗朗西斯·蘭伯特出版了第壹本關於鉤針的書。從書上看,早期的鉤針圖案側重於生動的色彩搭配,以及線和面料的搭配,比如棉線和線亞麻線,最好用作花邊。羊毛最好用來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