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歲時節令及傳統廟會中的民間玩具,常常使人陶醉於幼兒時期度年過節趣事的回憶之中。除夕夜、正月初壹點“滴滴金”;元宵節紮燈籠,玩花燈;二月二,龍擡頭的古廟會上,布龍、面龍、竹蛇、紙蛇玩具,能動的構造給他們以誘感力,逗引得兒童們喜笑逐鬧、爭相購買;三月三上巳節的泥哨哨,聲聲悅耳;清明前後放風箏;端午節戴香袋,玩艾葉虎。還有那小風車,七音哨、皮老虎、草編的螞蚱籠,足使兒童們興高采烈了。
花燈玩具
兒童花燈玩具以手提式多見。壹般都是篾紮紙糊,內裝小紅蠟燭。農村傳統的小花燈,用高梁桿紮架,麻紙糊面,用色彩畫人們喜愛的動物或神話故事,或印上木版年畫,或貼上民間剪紙,內裝小油燈。現今發展為竹架構造,彩紙或綢布糊面,內裝蠟燭。在制作技藝上雖然並不純熟,但粗獷有力,無矯揉造作之感。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和制作風格都具有生動活潑的鄉土生活氣息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棉塑玩具
壹個棉塑只需壹把棉花,幾根剝了皮的高梁桿和少許的膠水。制作簡便,先把幾根高梁桿芯紮成骨架,將蓬起的棉花輕輕纏於骨架上,再用膠水粘塑定形,膠水塗多塗少,可塑出不同形狀。最後在形體表面均勻地塗壹層膠水固定造型,然後用品色染色,壹件棉塑動物或人物就做成了。把它插在預先備好的卟啷搖鼓上,就是壹件既可擺設欣賞又可隨手玩耍的聲形並茂的玩具。棉塑玩具用料較少,成本低廉,又可就地取材,所以藝人們常常是現做現賣,邊表演邊出售。棉塑玩具中有雞、麻雀、喜鵲、燕子、鶴等飛禽,長不過三五寸,高不過六七寸。人物主要有《西遊記》中精靈的孫猴子、憨厚的沙和尚,傻乎乎的豬八戒及慈善的唐僧,壹個個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
民間印染
中國傳統的民間印染有紮染、蠟染、藍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著色、顯花的工藝,以植物蓼蘭中分解提煉出的靛青為染料,民間也稱為藍染和藍印。彩印花布則是壹種多版套色印花的工藝。據《史記》、《竹書記年》等古籍記載,早在公元前26世紀初,「黃帝制玄冠黃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夏、商、周時代,就已經有用服飾的印染色彩、紋飾來區分尊卑等級的規定了。秦漢以後,鏤空版印花方法大為盛行,其後花色品種日見繁多,印染工藝也日臻完善。
中國織錦
中國織錦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生產出「何菱形紋錦」、「填花燕紋錦」、「對龍對鳳紋錦」等多色提花錦。到漢代,已能用復雜精密的提花機織出圖案優美的錦。唐宋以後,以各色絲線和金銀線制作的織錦緞及妝花緞,色彩鮮艷瑰麗,人們喻為錦上添花。
木偶藝術
中國木偶藝術從不同側面反映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特征,從質材、操縱方法上看,木偶藝術有提線、杖頭、掌中、鐵枝、藥發、水力等不同形式;從表演劇目上有歷史傳奇、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天上人間,馳幻入魔,還有現實小品,可謂多種多樣;從造型上可以大至與人同高(漢代大木偶高193厘米),又可小於壹尺,偶頭能造到如拇指般大小而能雕繪五官端正、比例準確、線條均稱、色彩鮮明。如粵西地區的杖頭木偶,《芙蓉仙子》中的書生陳秋林,以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豬八戒、牛魔王等,即使是神怪誇張卻仍保持著合度比例。
皮影
中國皮影,北方以灤州皮影代表,影人結構分七大部分:頭、上身、上臂(兩件)及下臂(兩件)、手(兩件)、下身、腿(腳與腿相連,兩件),***11個組件。中心控制是脖條。以桿子操縱。生旦臉部鏤空,凈醜則塗色,臉形棱角分明,尖下巴,平額頭。形體較小,壹般25.4厘米至30.4厘米左右,最高40.6厘米。多以驢皮雕鏤。以黃牛皮雕鏤的陜西皮影亦分11個組件。
雕鐫藝術
雕與鐫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屬等介質上面進行的刻畫方式,雕鐫類指采用這種方式制作的作品,如我們常見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還有與塑形結合的雕塑藝術品等。雕和鐫往往都是在硬質界面和半幹狀態的固態界面上進行的,而塑需要在軟質材料上進行,這是雕鐫和塑作不同之處。我們熟悉的這類作品包括雕花的竹筆筒、玉石首飾和擺設、金屬首飾、蕪湖鐵畫、在磚上雕刻的磚雕、石雕作品等。雕鐫類作品創作中常使用刀子、鑿子、鉆子及壹些輔助性工具。
民間藝術是針對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中國的民間藝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