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例文:
《傳承?創新?融合》
傳承?創新?融合
——談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築與陳列設計
張欣?陸雪梅?謝曉婷
來源:《裝飾》2009年03期
英文標題Inheritance,?Innovation?and?Integration?—Construction?and?Exhibition?Design?of?New?Suzhou?Museum
作者簡介張欣,陸雪梅,謝曉婷,蘇州博物館
內容摘要貝聿銘先生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的理念是:“中而新,蘇而新”,以對傳統的傳承和創新,追求和諧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為壹座既有蘇州傳統園林建築特色、又有現代建築藝術的,並在各個細節上都體現出豐富人文內涵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本文正是從這壹理念出發,粗淺地分析了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建築與陳列設計。
關?鍵?詞蘇州博物館新館?傳承?創新?融合
1.?蘇州博物館全景俯瞰圖
當今的博物館帶給人們的是壹種精神,壹種歷史文化,它不再是對歷史陳跡的簡單復制,而是壹種文化精神的傳承。2006?年10?月?6?日,蘇州博物館新館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了。它的設計師貝聿銘先生用最豐富的情感和智慧,歷時五年,完成了他的圓夢之旅:“我企圖探索壹條新的道路:在壹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的確,蘇州博物館新館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完成了蘇州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理念的融合,同時這壹嶄新的建築也與為之度身定做的陳列設計融為壹體。2007年蘇州博物館新館基本陳列獲得江蘇省博物館優秀陳列展覽精品獎。2008?年,蘇州博物館新館榮獲國內建築工程最高獎項——魯班獎。2008?年?7?月?4?日的《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了著名藝術評論家賀蘭德考特先生撰寫的文章,稱“蘇博新館是壹座國際壹流水準的博物館,在不是太傳統就是太現代的眾多中國博物館中,這座與園林相伴的博物館是壹個難得的‘例外’”(圖1)。
傳承
通觀國內外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任何壹個成功的博物館都取決於兩個基本因素。其中之壹就是這個博物館是否因體現特有的文化內涵,而被大多數日復壹日前來參觀的觀眾所喜愛。從近三年的數據統計中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蘇州博物館新館無論是建築還是它的陳列設計,對蘇州傳統文化精粹都進行了很好地傳承,體現了蘇州博物館特有的文化內涵。
1.?傳統建築元素的運用
粉墻黛瓦是極具蘇州建築特色的標誌性符號,新館的色調正是采用這種傳統的建築元素。
新館屋頂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蘇州老房子屋頂的比例,豎邊是1?橫邊是2,這是江南水鄉瓦頂木屋架的模數。入口的中式大門框,主軸線的左右長廊,大廳頂上的亮窗,庭院裏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體。提取了傳統的比例和尺度,將幾何圖形與空間進行了完美的結合。
建築景觀的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是蘇州古城的壹大特點,而新館“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築風格,恰到好處地適應了蘇州城的整體風貌,與周邊歷史文化街區、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相融合。
2.?古典園林式建築藝術的探索
新館建築由壹個主庭院和若幹小內庭院組成,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位於中央大廳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鑒了古典園林建築藝術,由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橋、八角涼亭、竹林等組成。它的北面與拙政園之補園壹墻之隔,古典園林建築中“借景”手法的巧妙運用,使主庭院達到了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境界。多條通往主庭院的門徑,遊客可以通過各個角度壹睹現代版的江南園林水景風光。另外幾個小內庭院也很別致,如茶室內側的紫藤園,其中壹棵紫藤嫁接著從文徵明?400?年前手植老藤上修剪下來的枝蔓,如今已是虬龍盤旋,枝蔓纏繞,延綿著蘇州文化的古老血脈。
3.?蘇州人文精神的再度張揚
處於吳地中心的蘇州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明清時期可以稱得上是壹個大都會。人口、財富、工農業生產、國內外貿易以及文化、教育、學術、藝術等主要領域在明清時期都躍居全國第壹。中國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在這裏孕育,從而使吳文化的內涵特別豐富,特性更加鮮明,生命力十分強大,輻射全國甚至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因此,當時的蘇州是壹個文人氣息很濃郁的地方,也是眾多文人雅士歸隱後的棲息之所,文人骨子裏追求的那種清雅韻致在蘇州博物館新館的陳列設計中得到了很好地延續。無論是展室內的前言,抑或是展品的說明牌,文字表述上都是既扣題又典雅,且具有文人文化的氣質,富有蘇州地方特色的吳文化韻味。行文典贍華麗,言簡意賅,引經據典,文采飛揚,不言壹物,盡得風流,意在揭示文物背後的蘇州政治、經濟、文化的隱征,且點到為止,啟人以思。香港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王魯湘在參觀新館之後也十分感慨地說道:“讀了前言,看了展覽,讓我感受到了蘇州文人的生活狀態,感受到了蘇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2.傳統建築元素的全新演繹 3.光線的奇妙運用 4.米氏山水圖
?
創新
蘇州博物館新館,無論從總體規劃,還是從細微之處;無論從博物館傳統的“功能、技術、形象”角度,還是從創新角度,無不體現出貝聿銘先生別具匠心的設計理念和銳意進取、挑戰自我的精神。
1.?用現代建築方式演繹傳統建築元素
精神在傳承,表達方式卻是全新的。為了更好地演繹出粉墻黛瓦的蘇州建築符號,屋面以及其下墻體邊飾,使用的是壹種被稱為?“中國黑”的花崗巖石材,產自山西至內蒙古壹帶。它黑中帶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陽壹曬顏色變淺成為深灰色。其堅固性、工藝性以及平整度都非常好。石片被加工成菱形後,依次平整地鋪設於屋面之上,立體感極強(圖2)。
蘇州傳統建築為木質梁架結構,貝聿銘在新館結構設計中完全采用了鋼結構,再用優質木材為鋼結構鑲邊、包裝。既保留了傳統文化信息,又可確保整座建築永不變形,永不蟲蛀。
2.“讓光線來做設計”
不得不說,蘇州園林對光線的運用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可從與蘇州博物館相距約?4000?米的留園“古木交柯”壹景中得到充分的感受。小廊對角的天窗對光線的運用,真的可以說是“光線在跳舞”。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老的名言。在新館建築的構造上,他對光的利用充分而具體,並產生了超乎想象的藝術效果:在采光方面,玻璃、鋼結構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態的設計也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玻璃屋頂使得自然光線透過木質感極強的金屬遮光條交織成的光影,進入到博物館的活動區域和展區;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狀,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蘇州古典的裝飾性花窗簡潔許多,更有利於獲得視覺感受,自然光線的完美導入克服了博物館人工采光所帶來的壹系列弊端。而在視覺上,玻璃屋頂與石屋面相互映襯,令人賞心悅目;光線經過色調柔和的遮光條的調節和過濾所產生的層次變化,以及不同空間光線的明暗對比,仿佛能讓周圍的線條流動起來,令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光線與空間的結合,透過簡單的幾何線條來營造光影變化,使空間變化多端,讓景色隨腳步變化,隨視角變化,隨心情變化,讓人在移步換景之間,借助光線的忽明忽暗,產生不同的視野與感覺。這些變化,貝老是以非常簡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築語言來表達的(圖3)。
3.?建築本身也是壹件“展品”
新館的主庭院是壹座精心打造出的創意山水園。山水園北墻下是貝老獨創的片石假山,這種“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別具壹格的山水景觀,呈現出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看起來仿佛與旁邊的拙政園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巧妙地融為壹體。假山沒有用傳統的太湖石,而是將渾厚的大石頭切片,用火槍燒烤的辦法,使石片的切面顏色接近老石皮,前後擺放也讓人感覺顏色由深入淺、高低錯落,自然有序,尤其是在江南朦朧的煙雨籠罩中,營造出了宋代“米氏山水”那種水墨大寫意山水畫的意境(圖4)。
5.?宋畫齋 ? 6.“陶冶之珍”展廳
7.“吳門書畫”展廳 ?8.?如畫的蘇州博物館
茅草屋頂的宋畫齋是壹間復原的宋代民居廳堂,這是新館中唯壹壹處全部采用傳統工藝修建的常設展覽,建築材料也多為傳統建材,青石、編竹夾泥墻、梓木、茅草等,給人的感覺就是“簡單、樸素、自然”的美麗。同時,室內?(?擺放?)?壹些宋代的家具,仿宋的家具、字畫,讓觀眾感受到宋代畫室的內部場景是如何的。這間宋代風格的茅廬反映了貝老“在壹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的設計理念,這間屋子本身也成為了壹件“展品”,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圖5)。
通過中央大廳西側的天窗廊道,進入西部主展廳區,首先看到的是壹個別具壹格的室內水幕墻和荷花池。水在蘇州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通常是靈氣和文氣的象征,荷花也表示著聖潔。這個大型瀑布疊水的水幕墻是按照空氣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設計的室內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張力的原理使水流橫向拉伸,沿著橫向或斜向突起的黑石墻面,翻卷出幾何造型的條條白色水花,歡跳著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葉上滾動。富於動感和幾何線條的水幕景觀所帶來的是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僅可以調節室內的空氣濕度,達到凈化空氣的效果,也是壹處可供欣賞的重要室內景觀。
4.?對參觀者的尊重
建築設計中,宜人的尺度很重要。貝聿銘曾經強調:“建築是為人設計的。正是為了這個原因,我偏愛設計公***建築。公***建築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感受到空間,並受它的感化。”在考慮人使用的前提下,貝聿銘大膽嘗試縮小了新館的建築比例,使人群能在置身於小型私家宅院般的幽靜環境中時,將思想集中在藝術品上,而不為建築所打擾。
“大門的處理很重要,要有氣派,又得有邀人入內的感覺。我記憶中的許多所謂深宅大院,包括我兒時玩耍的獅子林,大多是高墻相圍,朱門緊閉。而博物館是公***建築,我想在這裏用壹些新的設計手法,讓博物館更開放壹點,更吸引人。”貝老如是說。因此,他放棄了壹貫的以幾何圖形和直線條為主的建築風格,采用了玻璃重檐兩面坡式金屬梁架結構。
展廳的設計也頗具匠心,因為要與建築通盤考慮。設計者舍棄了壹貫的大開間,而是根據館藏展品特點量身定做,巧妙分割,做到小巧玲瓏、精細絕倫。展櫃采用了1.35?米的模數,為展廳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帶來了靈活性。對此,貝聿銘是這麽認為的:“小件的東西妳放在大的櫃子裏看,好像是友誼商店壹樣,擺滿了,不對的,所以,我做了很小的,給每壹個寶貝有壹個櫃子,有它的照明,這是新的,這是美國、歐洲都沒有,他們的收藏跟我們不壹樣,適宜蘇州自己的收藏。”是的,蘇州明清時的“多寶格”陳設櫃,特點就是運用橫板和豎板依所陳設物品的器形,巧妙地分割出壹個個小的獨立儲物空間,而整體造型玲瓏剔透,錯落有致,被文人士子喜受,擺放在廳堂、書房中,放置主人收藏把玩的奇珍異寶,閑情雅致。貝聿銘正是在古人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並創新,更簡潔明了,且富有現代氣息(圖6)。書畫展廳是兩個對稱的八角形空間,巧用九宮格,中間貫通。展廳內部簡潔、通透,頂部為玻璃天頂,並加以木飾金屬遮光條,使自然光線分散而變得柔和,高大的墻面對表達條幅式書畫軸十分有利。“這個設計是為觀眾著想的,壹走進去覺得就應該是這樣的,因為它很尊重中國藝術品欣賞的習慣,中國古代的書畫都是懸掛在廳堂或者書房的。”(圖7)
新館陳列在內容設計上,脫離了傳統的地方通史展的陳列模式,或以文物品類為壹室,或以文物用途為壹室,或以復原場景為壹室,以不同主題整合展品,做出最佳的藝術審美效果。
融合
融合,意即設計中的場所精神,從字面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兩個層次,融:即交融;合:即和諧。蘇州博物館新館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將蘇州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特征完美地交融在了壹起,從而達到了和諧統壹的效果。
1.?建築與陳列的和諧統壹
壹個現代化的博物館、或者說壹個成功的博物館,它的建築造型與內部功能需求的結合壹定是高度完美、和諧統壹的。正如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馬庫斯呂佩茨所說:“好的博物館建築必須具有這樣的特征:它容藝術品在其中,而不是通過建築物本身的表現來驅趕藝術。”
新館的陳列設計自始至終得到了貝老的高度關註,他壹再強調:“對博物館來說,藏品和展品陳列比建築本身更為重要。”所以,陳列設計方案也自始至終與貝老的建築設計同步,甚至先行,時刻保持著互動。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築中的室內設計部分,包括陳列展覽幾乎均由貝聿銘先生本人設計,以保證內外風格和所有功能的和諧統壹。同時,他也聘請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陳列專家、建造世貿大樓?(?雙子樓?)?的結構工程師、盧浮宮的建築噪音專家以及中國古建築和文物專家等為其顧問?,?他們都是該行業中世界壹流、國內壹流的專家。
在陳列設計上,每個展廳的風格與建築統壹起來。每個展廳都做得很精致、簡潔,和蘇州園林及新館建築互相適應,互為表裏。在布局上也巧妙獨到,突出“移景”、“取景”、“借景”等蘇州園林特色,序列感、韻律感十足,感覺就像壹藤之瓜,層次分明、錯落有致、似分又合。
除常設展廳外,新館還特設了壹個現代藝術展廳。貝老這樣認為:“書畫藝術在蘇州有深厚的基礎,讓參觀者看了古代的再看看現代的,讓人們感受到蘇州的書畫藝術是延續的,是不斷發展的。”從開館時期的繪畫大師趙無極、現代藝術家蔡國強、徐冰的作品到後來展出的徐悲鴻、潘玉良、呂鳳子等,每壹次展覽都吸引了眾多的參觀者。
2.?建築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壹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蘇州古城區,北面的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以其“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園林風格,堪稱“蘇州園林之最”,並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而享譽全球?;東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南對蘇州“文化長廊”起點東北街,西接城市幹道齊門路,周邊還有獅子林、民俗博物館、園林博物館、工藝美術博物館等蘇州古城的文化精華,這裏“水路並行,河街相鄰”的古典格局十分典型。新館的建成使東北街歷史街區更具文化休閑品位,它將成為壹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延續?,?體現了保存和發展壹種整體文化的設想。
蘇州博物館新館在老館忠王府旁邊,老館是重要的歷史建築,是歷史的見證,新館的設計不但註意了新舊建築的結合,而且把新館放在次要的位置,沒有絲毫張揚之意。新館、老館相得益彰,這種“雙面繡”的設計理念將兩者融合成壹個***生態的統壹體?,不僅有利於節約投資?,?有利於博物館本身功能的充分發揮?,?更有助於表現文化遺產在歷史和現實間聯系和發展的和諧美感。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新老建築如何協調,蘇州博物館新館給今後的設計師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3.?陳列方式與館藏文物的和諧統壹
博物館是為展品而服務的,所以在陳列設計上要與展品相壹致以提高自身的藝術價值。新館精彩的展品超過?1160?件,大小不等,陳列面積約?3600?平方米。在內容設計時充分考慮了蘇州吳文化的特色與館藏文物的特色,將傳統文人文化理念傳承並創新,立意選題認清自身的功能和定位,結合實際,揚長避短。常設主題展覽,充分考慮到了吳文化特色,都以“吳”字起頭冠名。同時在挑選展品過程中,根據館藏文物特點,分成四大主題,再以時間順序歸納為四個主題展室,這樣蘇州的地方悠久歷史得到了高度濃縮。
“吳地遺珍”展廳展示的是蘇州當地的出土文物,這是蘇州地區悠久歷史的真實寫照,設計時並沒有采用傳統意義上的通史陳列,而是截取了蘇州歷史的四個精彩片段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墓葬。在形式上,以質樸、凝重為特色,蘊涵深邃又平易近人。因為展示的是出土文物,所以在展廳的色調上沒有繼續用白色,而是很特別地采用了與泥土顏色接近的土黃色系。但四室在色彩、氛圍上又不盡相同,各領風騷。
“吳塔國寶”由兩個展廳構成,展出蘇州虎丘雲巖寺塔和瑞光寺塔發現的珍貴佛教文物。由於虎丘塔出土的秘色瓷蓮花碗、瑞光塔裏的“真珠舍利寶幢”及繪有四大天王的內木函皆屬國寶級文物,也是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分別單獨放置於這兩個展廳的中心,以示其聖潔,高貴。其中北宋的“真珠舍利寶幢”也屬於出土文物,所以與“吳地遺珍”的四間展廳處於同壹個空間序列上,這樣既可以聯系在壹起,也可以獨立展示,猶如孔雀開屏,又似眾星捧月。東北面展廳則陳列了五代越窯秘色瓷蓮花碗,這與兩塔實際的地理位置也吻合起來。在形式上,這兩個展廳設計成了八角形的仿磚塔結構,與塔身的八角形平面呼應。這樣主次分明,使觀眾從西廊的參觀路線走來壹南壹北,壹目了然。在色調上也繼續了吳地遺珍的黃色系列,充溢著聖潔的宗教情懷。
“吳門書畫”展廳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以主題展示明中葉以來盛極壹時的“吳門畫派”、吳門書家及其傳承的書畫作品,這也正是館藏書畫的精髓及畫旨所在。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書畫家為代表的“明四家”,既是領挈壹代風氣的藝術巨匠,同時也是體現蘇州文化精神的標誌性人物。他們上承宋元文人畫傳統,建立並體現了明代文人思想理念和審美情趣的繪畫風尚,引導後學,並傳播四方,影響深遠。
“吳中風雅”展廳主要展示的是明清工藝類文物,尤其是蘇州獨擅的工藝瑰寶。明末張岱稱之為“吳中絕技”,沈德符列指為“時玩”的賴以成就文人閑賞、優雅生活的“玩好之物”,?因為在明清文人的集體記憶中,在當時諸多的雅士印象中,蘇州有著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位置。因此這個主題可以說是蘇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最具特色、最能出彩,也是最能吸引觀眾的,是與其它博物館有著最大區別的地方。所以根據這些工藝品的特點,把這個主題又分為了九個大小不壹的展廳,面積分別為60-100?平方米不等,旨在更為真實而直觀地突出古城蘇州最具影響力的,最具人文內涵的城市文明及文人文化。
結語
如何在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中造壹座走向?21?世紀的建築,是壹個世界性的難題。可是貝聿銘先生做到了,在新館落成後,這座現代建築無處不體現著濃郁的中國味道。抓住中國精神,真正理解傳統文化,運用現代的科技傳達中國的歷史文化精神,這才是中國現代博物館建築和陳列設計之路的根本。蘇州博物館新館,人、建築、陳列、環境在這裏得到了極高境界的融合,置身館內,仿佛置身畫中(圖8)。
註釋:
[1]?轉引自《蘇州日報》2008?年?7?月?11日?。
[2]?據統計蘇州博物館新館開館至今觀眾參觀人數為近?160?萬。
[3]?阮儀三:“現代建築與傳統城市和諧對話——我看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築師》,2008.2。
[4]?黃宇瓊:“以貝聿銘蘇州博物館為例談中國現代建築設計”,《山西建築?》,2008.9,?第?34卷?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