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壹波接著壹波,各行各業,反反復復,跟困難交手,仿佛困難已經長成龐然大物。
世俗的生活與生存僵持著,世人身心的何去何從於是變得慎重,誠惶誠恐起來。
石頭,前生處在原始藝術的發端,今生又不幸落卡在主流藝術的末端,身份與面目同樣尷尬著,越來越像極了壹鍋夾生的飯。
繼續吃吧,身體會覺得明顯的不適與排斥。繼續燒吧,那誰來支鍋?又誰來添柴?
最落寞的壹幕是,當哪天人們失去信心,開始退卻了用石頭滿足自身對改善生活的渴望,抑或厭倦了用石頭表達自身對藝術追求的狂熱後,身後是壹地石頭的屍體。
然而,就當前,缺乏文化植入缺乏藝術鑒藏缺乏高端導向的石頭,哪怕庫存的再多,展示得再頻繁,不是照樣過著沒有激活的日子麽。
在前需要引路後需要推進的急迫中,上海觀賞石協會,聯合匯石融通,拋卻非常時期的觀望,率先迎向疫情的打擊,成立傳統賞石鑒藏研修班,以上海為輻射,轉戰三地,沖破業內的沈悶。
《二》
首站上海。
整整壹天,四位老師授課,臺上馬不停蹄,臺下座無虛席。現場不時湧進來人,沒有過道可言,石友們轉身挪地都困難。
但是每個人都支楞著耳朵,翹首引頸,唯恐漏過重要的字詞句段。這種強烈的“我要學”的主動,與以往其他現場稀稀拉拉嘻嘻笑笑的深刻對比,深深感染了現場的每壹位老師、石友和工作人員。
課中俞瑩老師提到,傳統賞石乃跨學科的學問,涉及到哲學、美學、文學、宗教學、美術學、心理學、民俗學、歷史學、建築學、地質學等學科,深以為然。
不僅僅是狹義上的傳統賞石,廣義上的古今賞石,都在此列。這也正是石頭給予人們的魅力所在,也是每個玩石人內心忠誠於石頭的自豪所在,更是前路艱難挑戰之所在。
其中,說到傳統賞石的瘦皺漏透時,老師言及,當中的漏透是壹種殘缺美。當時這壹句壹晃而過,心裏馬上想擴充壹下。
石頭的漏透,頗有象征道家吐納之術的意味,也是儒家的壹種歲月歷練後的通達和通透,是留白處的無中生有,是石頭生命的喘息之處,更是氣韻流動、反映生機的通道。
鄭宇老師的金融課,全程脫稿,侃侃而談,講專業,舉例子,脈絡清晰,淺顯易懂。那種睿智和風度的直擊,覆蓋壹般老師以往的榮譽和驕傲。
《三》
次站蘇州。
走進大石金生。石頭皴,皴出了人間萬象。
在當前工藝底座抹平了石種、個體以及觀賞對象的年齡、性別、階層、地域的差異,呈現出幾乎不可阻擋的同化力量以及彌散化的趨勢下,再壹次體悟到個性藝術底座與石頭和諧匹配的重要性。就如秦明興老師所說的,底座與石頭的相互成就,就是石頭對底座的表白:第壹,我少不了妳呵。第二,萬千之中,我非妳不可。
無意之間撞入李金生老師的工作室,全是工具,再兼壹個工作臺,逼仄狹促,雜亂擁擠,那壹刻環顧四周,先是悚然,再是別樣的驚懼,努力的人如此努力,感慨此中主人,心思該是怎樣的非同尋常之安靜,凡手到眼到心到,除了底座還是底座。
其間遇到合肥許勇老師,交流時壹眼瞥見老師拍的石頭圖片,較之眾人更顯張力,當時嚇了我壹跳:對石頭角度與深度理解之差異,導致圖片呈現的面貌差異之洪大。在石頭上,上下左右俯視平視仰視半毫米,壹微米,都是洪大的差距。
又譬如上圖戈壁石,估計是早期的作品。跟老師交流時,壹致認為,底座左手邊目擊可以再加長約2.5厘米,右手加長5厘米,前方加寬2厘米,甚至前後左右,全方位可以更長,更寬。如此,山子的氣勢氣場可以得到更充分更優化的發揮。當然,具體尺寸到底再增長增寬到多少,精準到多少,還是視石頭的實際大小而言。上圖橢圓沙盤中石頭的展示,呈現的效果,要比木作底座來得更舒適,這也是間接驗證。
同樣,走進靈璧山房時,主人王躍看到壹群石友嘩啦啦地不約而同在拍上圖這方鳥時,馬上主動介紹,底座底部壹圈還需再放寬,如此,比例會更加協調,不至於上重下輕,但由於當時底座是整根樹枝做的,所以囿於現實,只得作罷。
蘇州毛世奇老師,專業於家具和石頭,其間就提到,底座是家具裏面的壹個支脈,故而規制跟家具壹樣,形制和比例,大有出處,也大有講究。的確,如果壹方石頭交給既懂家具又懂石頭又有技術的老師做底座,會顯得特別放心。
太湖水石,色彩的親和,肌理的粼粼,它在人們眼裏的韌,以及潤,以及塊狀陽剛,或拔地而起,或蹲踞曠野,或如如不動,給妳神壹般的力量……
設想其在公館大堂或臨水岸邊陳設時,聚可以排兵布陣,單可以壹夫當關。尤其它在觀賞者理解中的雕塑感,仿佛藝術家正在進行中的壹件另類的作品。
它不是對自然的搬動,登堂入室後,它就已經實現了人的感覺。妳看,它是靜的,同時又是活的。在妳面前動著,肆意,且落落大方,且光明磊落,勢若千鈞。然妳不知道它起先怎麽開始獨立於母體,更不知道它未來的變化會停留在哪個狀態。它既給妳安定的無盡踏實,又給妳謎壹般意味的無限幻想。
姜敏老師授課,當他解讀史上著名石頭的出處、優點、底座、陳設時,妳能感受到壹個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得益於祖輩傳承的重要性,更為學問深時意氣平的現場氣質所感染。學識與閱歷的層次,就是妳初出茅廬的慌張,他千帆過盡的沈著。
通過姜敏老師的課,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到古人俗世生活中的真實與情趣。古人壹直把包括石頭在內的藝術品、古董作為廳堂、書房、臥室、園林中不可或缺的精髓與核心,借以體現和寄托生命的感覺,人生的智慧。在古人的吃住行言中,規矩、學識、美學、藝術以及信仰等無不是生活本身,無不滲透在實際的生活陳設細節中。
《四》
而為何石頭,尤其是傳統賞石能夠在其中出類拔萃,獨領風騷,令文人士大夫們的精神和身體壹起皈依?除了石頭自由意誌和不羈靈魂的立體雕塑所藏含的隱晦主張外,恐怕石頭表達的這種內斂克制的修為,更加符合我們中國人對於生活生存美學的定義,以及民族心性吧。我們的民族是個克制的民族,宣而不泄的民族,所有的意念只在心裏完成,他只跟天跟地跟神跟物溝通。
這是本次之行,感受過靈璧石的雄奇、太湖石的親和、英石的風骨、昆石的潔白之後,突然滋生的感悟。
最根本的是,石頭的問題,是人修養的問題。石頭的美學,即石頭人的美學。石頭的本質,乃人的本質。這就是石頭的關鍵,也是意義。
石頭不僅僅是文化的挖掘與賦予,情懷的傾註,情感的延續,更是美學的自我培育和綜合光大,更更是精神的追求和理想的向往。
美是藝術的目的和推動力。藝術是人類情感創造與留存後人的符號。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時代的當事人,美的播種者,藝術的推動者。
石頭的美,尤其是傳統賞石的美,相較於人為藝術品的美,美在美外,毫無程式,毫無標準可言。
審美,拋開天分的差異,是後天的壹種積澱,前提是壹個人的綜合學識與修為高度。美是壹個自我的循環。而低美感背後是鑒賞力的弱小,鑒賞力意味著洞察細微的差別。後天的訓練,不斷的探索,以及多樣性的培養,審美仰賴這些過程,從無數的實踐中形成。
尤其賞石的審美,它需要復合型的高端美學來駕馭和關照,而且最終的難度與魅力,仍然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蘇州的石語,就說了,賞石需要美,但也不是壹味地去追求完美,這是條死胡同。賞石的美沒有定義。在中國,他說,柳暗花明,或許能破除賞石的局限性,而且相對來說,也只有傳統賞石是玩不穿的:妙趣之境,幽悠之意,安然之氣都是人在生活中所需要去追求的…
這無形中反應了我們當今石界美學意識的改觀與進步。然而現實中,大面積低美感的粗俗,創造力的貧瘠,自由表達的匱乏,依然是身處這個緯度這個層次的人們所無法解決的自我否定。人們的初心、質疑,甚至靈感,甚甚至勇氣,甚甚甚至真實的切身感受,又去了哪裏呢?
崔健在《紅旗下的蛋》裏寫道:現實像塊石頭,精神像個蛋,石頭是堅硬的,可蛋才是有生命。
石非石,匯石融通旗下品牌,其策展人,咱先撇開他平時對選擇石頭把玩石頭的寬容,智吉老師,倒是在現實的這塊石頭面前,豎了個精神的蛋。
而且他對石頭攝影的角度藝術,與圖片的確保真實,以及文化元素的切入點,都是石友們學習的實際榜樣。更而且他用當代建築空間的手法賦予石頭底座的理念,更是對當代賞石的壹大推動。
還有更重要的是,智吉老師與匯石融通合作,以最前沿的文化藝術觀點作為參照,在首都國家大劇院,***同將石頭與多種藝術門類打通,把生活九藝“琴、棋、書、畫、詩、酒、花、香、茶”置入其中,呈現出慢生活的意境,明確提倡這九個世人內心休憩的詩意生活方式,能重新回歸大家的生活。順帶壹句,這與南方張衛老師曾經提出的六藝不謀而合。
而這也正是上海石協聯合匯石融通成立傳統賞石鑒藏研修班的初衷與旨歸。杜海鷗會長說了,今後的辦班,不僅聯合產地藏家,結合教學與實踐,還將考慮外景、博物館、美術館、公***藝術等,同時邀請從事藝術門類的各行各業的老師、藝術家、宗教人士等為石友們打開視野,拓廣理念,提倡正能量的賞石觀,將藝術與平臺與生活融合,促成壹種新的賞石方式和交流方式。
在行程中,杜會長設身處地,壹個勁地問候石友旅途中累不累,收獲了什麽。這麽細心,這麽誠懇,這麽周到,全程中這麽親力親為,誠然可貴。而匯石融通基於3D、VR、AI技術的雲博物館的開通與發布,將線上宣傳與漫遊的福音實實在在地傳遞給每位藏家與石友,也將此次活動掀向高潮。
壹個老牌的底蘊和凝聚力,壹個先鋒的領域和科技優勢,在全國各地所有熱愛石頭藝術的能人誌士們的支持與奉獻下,***同將石頭推向全人類均可欣賞的文化因子與藝術成果,執拗地要把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維護好。
瞧,未來的方向,不完全在過去的經驗裏。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