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是壹種固定動物,屬於棘皮動物門,還包括水母、珊瑚蟲、軟珊瑚、海葵等動物。珊瑚是由許多珊瑚引起的。每個珊瑚都有壹個中空的圓柱形身體,底部是密封的,它的腸腔與周圍的珊瑚相連,而身體中心的嘴被觸須包圍。我們通常把珊瑚分為石珊瑚、八珊瑚和水螅蟲,它們有不同的形態特征。除了生物分類,我們還可以根據珊瑚的生態功能將其分為兩大類。有* *藻(即蟲黃藻)的珊瑚稱為造礁珊瑚,沒有* *藻的稱為非造礁珊瑚。
珊瑚的基本結構
珊瑚體由兩層胚層組成:外層細胞層稱為外胚層;裏面的細胞層叫做內胚層。內外胚層之間有壹層薄薄的間皮,沒有細胞結構。這種動物沒有頭和軀幹,也沒有神經中樞,只有彌散神經系統。受到外界刺激時,整個動物身體都會有反應。它的生活方式營地是自由浮動或固定底部棲息地。活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珊瑚的基本體型是圓柱形或圓盤形,呈放射狀對稱,身體的中心是內腔。腸道起到消化吸收的作用。管腔上方有口,管腔與口之間的間隙稱為口腔通道。口周圍有觸須,觸須內有刺絲囊,囊內有含毒液的刺絲細胞,是動物防禦和捕食的武器,這也是腔腸動物又被稱為棘囊動物門的原因。
腔腸動物中珊瑚的分類
腔腸動物約9000種,通常分為3個綱,即水螅蟲,約2700種;Scyphozoa只有200多種;珊瑚蟲有6100多種。
珊瑚是腔腸動物的統稱。日常生活中,來源於海鮮的就叫“珊瑚”,凡是“紅”的就叫“紅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質珊瑚、珊瑚蟲、淺色珊瑚和珊瑚礁。有些人錯誤地將軟體海鰓(Pennatulacea)和群體海葵(Zoantharian)稱為“珊瑚”。
石珊瑚的生態特征
根據石珊瑚的生態環境和特征(表2),可分為造礁珊瑚。非造礁珊瑚(或深水石珊瑚)分為兩類。
深水石珊瑚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顧名思義,棲息在深海中。已知最深棲息地的記錄是在阿留申海溝6296至6328米處發現的對稱阿留申珊瑚..深水石珊瑚主要是單壹的、少數的、小的、顏色單調的。拖網和挖泥船可以在海底不同深度采集。
在石珊瑚中,淺水石珊瑚分布在淺水區,壹般從水面到水深40m,個別種類分布可達60m。絕大多數是團體。它生長在熱帶水域。當它們生活在水中時,色彩鮮艷,五彩繽紛,使得熱帶海濱光彩奪目,所以淺珊瑚區有水下花園的美稱。
淺水珊瑚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的印度-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但由於地理上的障礙(巴拿馬地峽形成於600萬年前),這兩個海域的淺水珊瑚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群。
事實也證明,兩個海域的石珊瑚數量和種類存在顯著差異。已知印度-太平洋植物區系有86屬,1000余種(有人說有500種,800種),而大西洋-加勒比植物區系有26屬,68種(或25屬50余種)。
淺珊瑚正常生長的海水鹽度為27 ~ 42 ‰,要求水質清潔,基質堅硬。在河口,不適合淺水珊瑚生長,因為大陸徑流沖入大海,攜帶大量陸源沈積物質。因此,在河口尋找淺水石珊瑚是徒勞的。
造礁珊瑚的常見科屬
造礁珊瑚的鑒別主要依據其骨骼外觀、無性繁殖方式、骨骼表面形態、珊瑚隔發育輪數、隔大小及其附屬裝飾結構、有無軸柱等。而現代活著的石薺科及以上的分類順序,是根據骨骼的顯微結構來決定它們的歸宿的(需要切片、研磨、顯微鏡檢查)。因此,石珊瑚高階元素的分類和演化是許多學者的觀點。本文利用Veron根據現代石珊瑚的形態分類、動物地理和古生物學,對Wells的六輻射(射)珊瑚進化系統進行了修正。已知我國造礁珊瑚有14科54屬174種,現僅介紹4科。
1.Cupolaceae的Pocilloporidag種群是分支的。珊瑚群體呈笙狀或融合狀,珊瑚杯直徑0.5 ~ 2mm。群體由外觸手芽形成,很少超過第二隔膜,甚至退化為無隔膜。針狀的軸柱或無。常見的種類有柱孢綱、絲孢綱和泡孢綱。海南島有杯狀珊瑚,體積小,直徑小於1mm,隔膜不發達,或退化為棘狀,或無。軸柱無或略凸,珊瑚骨架堅實,海南島稱之為“海花”。常見的種類有鹿角珊瑚、鹿角珊瑚和鹿角珊瑚。杯珊瑚在兩廣沿海是找不到的。
2.頂孔蟲科的外部觸須芽形成塊狀、葉狀或分枝狀群體。珊瑚體呈笙狀,直徑壹般小於2mm,有鞘。* * *骨表面有刺或溝。無軸柱或軸柱小而弱。這個科的常見物種是Acrop- ora、Montipora和As- treopora。
2.1鹿屬分支,部分分支完全相同,少數短分支呈塊狀或殼狀。在枝或小枝的頂端有壹個大的軸向小珊瑚和許多徑向小珊瑚。輻射珊瑚有管狀、鼻狀、管鼻狀、唇形、半斜口管狀等。,這是區分物種的特征之壹。葉鞘呈網狀或假肋狀,無中軸柱。該屬是印度-太平洋植物區系中的優勢屬,種類和數量最多,隨環境變化最大。例如,粗糙的鹿角珊瑚a. humilis在群體底部有壹個大殼,在有強風的環境中樹枝又短又粗;在波浪小的穩定環境中,枝條發育完全,長竹筍又高又壯。美麗沙蠶是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優勢種。
2.2薔薇屬種呈塊狀、葉狀、多分枝或殼狀。珊瑚杯很小,直徑小於1mm,無軸珊瑚體,多孔壁,無軸柱。* * *骨網狀,狀如各種小豎骨刺。該屬常見於珊瑚礁,而Montipora digitata是礁臺潮間帶的優勢種。還有常見的葉狀體,如玫瑰等。
3.傘菌科種群由內外觸手芽組成,壁為突觸桁架壁,有孔或無孔。軸柱由小梁組成,圓形或長形;有的是無軸柱。這個科的普通屬是Pavona和Pachyseris。
3.1珊瑚牡丹群體由圓形和凹形的邊緣芽組成。它是壹種水平板狀、單面波紋狀、貝殼狀、柱狀或雙面多葉的群體。隔膜形成壹個脊,通過壹個突觸連接或不連接。軸柱從扁平骨小梁中突出或不存在。這壹屬中常見的物種是十字花、灰樹花和變異花。
3.2剛竹為葉狀或無計劃,葉狀群的橫隔珊瑚棱形成的脊長且平行於邊緣;大規模群體的山脊長度不同。P.rugosa,這是壹種常見的珊瑚。
4.珊瑚藻科真菌科的菌落或單體,幼蟲期有附著柄,成蟲期自由生活,呈圓盤狀或長方形。分組單口或多口道路。關閉桁架墻。有許多隔膜,在幼體階段隔膜是透明的。珊瑚肋骨連續或間歇地有刺。小梁柱或不發達。隔齒和背刺的類型是物種固定的重要特征。該科常見的屬有真菌屬、圓葉蕨屬、水蕨屬、石蕨屬、多葉蕨屬、Herpolitha屬、Halomitra屬、Sandalolitha屬和Podabacia屬。史鷙珊瑚屬是單壹的,圓盤形或橢圓形,平面或凸面,隨幼蟲生活的環境而異。成人的體壁上有洞。多數珊瑚肋退化為背刺,隔膜無孔。隔膜邊緣齒和背刺是分類的重要特征。生活多為黃色,少數邊緣有壹圈玫瑰紅。常見的有真菌鐮孢菌、棘孢鐮孢菌等。
5.造礁珊瑚是海洋中瀕臨滅絕的動物。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壹和附錄二明確指出,所有石櫟屬物種都屬於二級瀕危野生動物。1997是國際珊瑚礁年,呼籲全人類保護瀕臨嚴重退化的珊瑚礁。珊瑚礁的破壞越來越嚴重,把藍色沙漠裏的綠洲變成了真正的沙漠。根據“1997年全球珊瑚礁調查”,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普遍遭到破壞,其中95%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他們呼籲拯救珊瑚礁。恢復被珊瑚礁破壞的生態系統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因為現代珊瑚礁的脊梁(或框架)是造礁珊瑚,首當其沖的就是造礁珊瑚的死亡。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意味著造礁珊瑚群落的蓬勃發展和壯大。因此,為了人類和子孫後代,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愛護自然,保護制造礁石珊瑚的物種。嚴禁買賣和交易,通過各級政府的立法,努力保護造礁珊瑚,使造礁珊瑚不斷發展,創造更大的生產力供人類不斷利用。
珊瑚是由海洋中的腔腸動物分泌的鈣質貝殼堆積而成的。這種腔腸動物叫做珊瑚。珊瑚形如樹枝,化學成分為碳酸鈣,不透明或略透明,質地細膩,呈油性。珊瑚產於溫暖的海洋地區,主要有兩個產地:壹是從日本到臺灣省;壹個是地中海沿岸。珊瑚硬度與青金石相近,易碎易斷,有紅、粉、白、黑等色,以紅色為上品,紅珊瑚紅如火,古稱“火樹”。大多數紅珊瑚生活在100米以下的深海中。產於中國臺灣省和廈門附近海域,體色粉紅,肢小。舉世聞名的紅珊瑚產於地中海和大西洋。紅珊瑚主要用於珠寶產品(做成項鏈。環或銷等。),用於雕刻人物、花卉和其他手工藝品。目前中國市場上看到的紅珊瑚主要是日本進口,供不應求,價格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