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廠起源於清代,當時來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的巨人大多居住於此,因此帶動了這裏書籍和筆墨紙硯的生意,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這地方考古從遼代就有了,那會叫海王村,是個賊偏僻的地,到了元代,這裏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壹直到明代,成為了工部的五大工廠之壹,這名兒就從那會來的,後來在嘉靖年間修建外城,這裏的琉璃廠也搬走了,但是這壹名字卻壹直留了下來。
清朝初年的琉璃廠在外城的西部,京城內是滿人,外城是漢人,漢族官吏多居住於此,各地會館也修建於此,趕考的舉人們也聚集在這裏,由是明朝時候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城隍廟的書市就都轉移到了琉璃廠,繁華市井,文人墨客聚集,也就成了這“京都雅遊之地”,自此,這裏人文薈萃,同時筆墨紙硯,古玩字畫也同書市壹同發展起來,形成了這熱鬧的文化街市。
到了清末民國時期,在原來的官窯的廠子上修了師範學堂,又修建了海王村公園,成了琉璃廠市集的中心,還建了和平門,修了新華街,從此,琉璃廠分為了東西兩片。
琉璃廠裏的老店眾多,如槐蔭山房,茹古齋,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等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
在琉璃廠之中最富盛名的是榮寶齋,榮寶齋原名“松竹齋”,後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更名“榮寶齋”,清末的文人墨客常聚集於此,於友任,張大千,齊白石等都是這的常客。榮寶齋最著名的是木板水印和復制品,其木板水印技術融刻板,印刷,折裁等技術為壹體,使水印品更加完善,曾經獲得魯迅先生的贊許。
在建國後,榮寶齋的傳統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復制的《清明上河圖》,《文苑圖》等都曾引起無數名家驚嘆,甚至齊白石老先生在世時都分辨不出哪幅是原作,哪幅是復制品。
如今的琉璃廠在改革開放以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多次翻建和修繕,成為了集圖書,字畫,古玩,文房四寶的地方,是國內外遊客來看老北京的必遊之地。
這快風水寶地經過這近壹千年的歷史沈澱,從村落到官窯廠,從琉璃廠到文化街,士人舉子,官僚商賈,梨園戲子,各色人等都曾在這裏登臺,如此層次豐富的文化底蘊帶給了這塊地方不壹樣的景觀,茶香,書香從每個老店的筆硯裏到門楣上,飄出窗框,從飛檐落到青石板路上,古樸雅致的景觀享受從街頭到街尾,目之所及,心之所向。
在這裏聽到的那些典故,是中國人歷史裏的文化靈魂,是壹汪清泉,以它的清冽帶走塵世的喧囂,帶進那個壹百年前的世界,文人墨客高談闊論,臺上高唱梨園戲,臺下閑聽風吹雨,硯紙之上,言語之間,是那個時代理想裏的世外桃源,也同樣成為了我們今日的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