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壹足與壹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範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
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鬥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裏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裏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
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壹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回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征外,其余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裏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
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壹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壹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西周初(武王、成王、康王、召王時期)的八九十年間的青銅器,在造型和裝飾上與殷代青銅器大同小異。造型的風格特點明顯類似。
但銘文內容較詳,記述了當時的政治活動,不僅便於確定其時代,而且提供了歷史研究的資料。武王時期的“大豐”(或名“天亡”),成王時的“獻侯鼎”,康王時的“盂鼎”,都是有名的代表性作品。 河南洛陽及溶縣等地出土成組的(銘文中有相同的族名和人名的)銅器群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如:“康侯、沐伯”組二十壹器,“矢令”組四器(其壹出土於江蘇丹徒),“作冊大”方鼎等四器,“卿”組六器,“”組六器,“臣辰”組四十余器,都是成王及康王時為貴族們作的銅器。 西周初年的銅器中,特別以大盂鼎(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壹○五六年作)重壹五三·五公斤,高約壹米,是古代銅器中有名的重器。
上有銘文二九壹字。內容是敘述康王如何賞賜他的大臣“盂”的經過。賞賜品中有“人鬲”,被歷史學者認為是古代奴隸制的證據。盂鼎的造型(鼎腹的輪廓和鼎足的樣式)都已呈現西周銅鼎的流行形式。器口花紋,是殷代的題材,但處理上已是西周的方式。從大盂鼎上明顯地看出青銅器藝術由殷代向西周、春秋時代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