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又稱“福郎”、“佛郎”、“藍”,是壹種玻璃化的物質。它以長石和應時為主要原料,添加純堿和硼砂為熔劑,以氧化鈦、氧化銻和氟化物為遮光劑,添加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和氧化銻為著色劑。經粉碎、混合、煆燒、熔化後,倒入水中急冷得到搪瓷熔塊,再細磨得到搪瓷粉。琺瑯粉混合後塗在金、銀、銅等金屬器皿上,烘烤後成為金屬輪胎琺瑯。如果用玻璃做輪胎,就叫玻璃胎釉;以瓷為胚者,謂之瓷胚琺瑯。人們習慣把附著在瓷器表面的東西稱為“釉”;附著在金屬材料上的叫做“琺瑯色”;附著在建築材料上的叫“玻璃釉”。
在康熙朝,琺瑯彩的壹個重要特點是其胎非本朝所制,實際年代早於康熙朝。胎質略粗糙,沒有這個精致。當時,黃色,藍色,紅色,豆綠,深紅色和其他顏色的材料用於地面的無釉部分的外壁。墻壁塗有瓷漆。主題以纏花為主,但沒有鳥,沒有花鳥,也沒有山水人物。有時候有些詞填在花裏,比如“長壽”“長春”。漢字主要是篆書。因為色料比較厚,感覺像是壹堆料凸起來的,放大鏡下色面有細小的冰裂紋。康熙時期宜興紫砂胎上也有塗琺瑯的產品。那是康熙四十年後的事了,錢多是用藍色畫的,或者楷書“康熙禦制”的四字堆錢是用胭脂紅寫的,兩面鑲框。也有少數例外,使用刻字。
雍正前期,少數人還在用康熙的彩地畫,但大部分已經改為白釉畫了。所以白釉畫琺瑯是雍正以後才有的。彩料也從雍正開始國產,改變了康熙只用進口料,色彩單調的局面。雍正王朝在繪畫上也有很大的突破。改變了康熙只畫花、畫花不畫鳥的單調圖式。題材上有花鳥、竹石、山水等各種圖案。,並與詩、詩、書法融為壹體。
雍正時期的琺瑯彩瓷器有幾種樣式:有兩種樣式的藍料浮雕印章,使用的寫法“雍正年制”是仿宋代的;用楷書書寫“雍正帝制”。此外,“清雍正年制”六字,有兩種:壹種是藍色材質;壹件是藍白相間的。
乾隆朝的琺瑯彩綜合了前兩朝的特點,形成了所謂的“五彩琺瑯彩”。繪畫題材進壹步拓展,除前兩朝題材外,仙山人物、亭臺樓閣題材更為常見,繪畫和裝飾更具西方韻味。與雍正散漫的畫法不同,乾隆年間,飾物堆砌,畫面繁復飽滿。還發展了壹種錦花(即用細針在瓷胎上畫暗花,形成錦),使畫面出現雙層效果。錢主要是白底上寫著“乾隆年制”四字藍印,也有幾枚赭石錢。但是在壹些小玩意上,沒有邊框,有藍色材質,少數用紅色。青綠色的土地上還寫著“清乾隆年制”六個字或“乾隆年制”四個字。
嚴格來說,琺瑯彩瓷器的燒制結束於乾隆晚期。但民國時期出現了壹批仿琺瑯彩瓷器。這批仿瓷中,最受歡迎的是模仿康雍幹三朝宮廷畫家郎士寧的繪畫風格。用西方寫實風格和透視法模仿他的人物、鳥類和動物的繪畫。這些瓷器產品的工藝水平壹般都很高。多為薄壁瓷器,繪畫精細,色澤鮮艷,藝術風格較高(當然這裏不僅僅是琺瑯類瓷器,還有其他五彩、粉彩類瓷器)。
民國仿制品的鑒定,可以從其釉色和色料上進行區分。這壹時期的仿制品,大部分瓷器的胎釉都帶有明顯的清末民國特征。就是胎面不夠光滑,胎質松散。釉薄而白。民國和清代的琺瑯彩瓷器使用不同的著色材料。除了少數,大部分都用粉彩。既有類似於康雍的幹粉彩,也有色彩濃烈的重彩粉,或者是淡紅色的粉彩。根據這些差異,我們可以通過仔細的辨別來辨別是非。
1.琺瑯彩瓷器工藝復雜,技術難度極高,釉色珍貴,價值高超,藝術出眾,也能成為當今最奢華的藝術品。
琺瑯彩是壹種專為清朝皇家使用的精美彩繪瓷器。琺瑯彩始於康熙末年,盛於雍正、乾隆年間,是宮廷的壟斷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禦窯廠特制。運到北京後,在清宮上漆焚燒。所需圖式由制造所如意閣草擬,皇帝決定,宮廷畫師繪在瓷器上。其中雍正時期的琺瑯彩水平最為精美。將西方金屬胎所繪琺瑯彩料移植到瓷胎上,是壹項成功的創舉,被譽為“彩瓷皇後”。琺瑯彩瓷是各種瓷器之王,皇帝為監,故宮為窯。因為是禦用瓷器,皇帝親自參與設計和燒制,不計成本,工藝極其復雜。做壹個琺瑯小瓶往往要三四個月,而且每壹個都不壹樣。
第二,琺瑯彩瓷器是非常珍貴的皇家瓷器,產量極少,工藝已經滅絕幾百年了。原幸存的更是鳳毛麟角。
琺瑯彩瓷器是非常貴重的皇家瓷器,是“釉色之冠”,產量很少。從創建到衰落,都被皇族壟斷,僅限於皇宮內,供皇族使用。
千年以上代代相傳的器物很少。但由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和文化傳承,重葬、窖藏之風是壹種社會文化習俗,也是壹種文化傳承方式。千百年來,帝王將相總是出於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把壹個時代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帶入地下世界,秘密保存,然後在某個時間以不同的方式重現。如果是國家壹級的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是國家財富,來源明確,傳承清晰,自然作為國寶妥善保存。但如果有意無意地在民間被發現或被盜,這些文物必然大部分流入民間,實際情況確實相當可觀。目前這些文物的鑒定,在主流機構面前是不被認可的,原因有可說可說的,已知的,未知的。但這些器物不同於傳世之作,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具有全新的外在特征和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吸引了壹批眼光獨到的民間收藏家的收藏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