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漢時期佛經正式傳入中國大陸以來,法顯、玄奘等人前往天竺取經,鳩摩羅什等偉大翻譯家來到東土翻譯佛經。就佛經的種類和數量而言,早已達到相當的規模。但由於當時印刷的局限性和佛教的傳播,佛經雖時有印刷,但未能達到印刷整部大藏經的水平。
五代十國時期,佛教在中國各地盛行,隨著唐中後期雕版印刷的出現,印刷術實現了跨越時代的飛躍,這是宋太祖北部官方大規模印刷佛經的基礎。
雕版印刷是指將需要雕刻的東西寫在薄而透明的紙上,然後將紙貼在光滑的木板上,再由工匠將文字外的空白部分去掉,從而在木板上形成凸出的字(字是反的),整塊木板就形成了壹個雕版。將墨水塗抹在這些突出的字體上,然後將紙張覆蓋在上面,輕輕拍打擦拭,字體上的墨水就會殘留在紙張上,形成成品頁面(文字為正)。壹塊可以重復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北宋初年,我國古代發明家畢升用泥塊刻出單個的字,燒制後再根據印刷內容進行排列組合。這就是活字印刷,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與雕版印刷相比,刻有單個字符的燒制泥版更容易加工制造,出現錯別字和破損時也便於更換,比雕版印刷更進了壹步。這種活字印刷可以說是計算機普及之前(網絡時代)世界上所有印刷工藝的基礎。
但在佛經的印刷上,西藏各大印刷廠仍然使用雕版印刷。對於廣大藏族同胞來說,之所以如此,壹方面是因為流傳下來的古代木雕本身就具有非凡的加持力;其次,這些珍貴的刻本也是佛經的組成部分。像印刷品壹樣,壹定不能隨意丟棄,重復使用還會繼續發揮作用。也是尊重佛經的壹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