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後期貪汙腐敗的很多,可暴露的大案並不多,驚動天子的更少。但甘肅捐監冒賑案是肆無忌憚地欺騙乾隆皇帝,其名目又是說老天爺不下雨天旱大災而集體貪贓枉法,謂之驚天大案也不為過。此案主犯貪贓的財物,又被辦案大吏大膽侵占,形成驚天的案中案。
甘肅捐監冒賑案還是因乾隆四十四年(1779)甘肅爆發的蘇四十三領導的撒拉族人民起義而暴露的。蘇四十三領導的伊斯蘭新教徒為反對舊教徒門宦地主的殘酷壓榨剝削,擊敗了清陜甘總督所率的地方武裝,並將蘭州團團圍住。清最高統治者乾隆不得不派大學士率京師勁旅前往鎮壓。四五月間至甘肅境內的和珅、阿桂報告軍情時屢說遇到大雨,乾隆皇帝感到很奇怪,因為甘肅年年報告因旱成災而年年賑濟災民,賑災的糧米是捐監所得。他畢竟是天子,敏感地發現其中壹定有問題,命大學士阿桂查辦此事。
甘肅地處西北,土瘠民貧。雍正時曾將糧賦全免,又允許甘肅開捐納豆麥,給輸納紳士國子監生資格,稱為“捐監”。所捐豆麥以濟軍需或民困。乾隆即位後,準噶爾戰亂緩解,“捐監”之制隨之取消。
乾隆三十九年(1774),時任陜甘總督的勒爾謹請求重開捐監,以豆麥充實倉儲備用。這個增加國家收入的好主意,得到批準。乾隆帝又特派王亶望經辦。王亶望與陜甘總督勒爾謹勾結,將原由各州、縣經辦捐監移至首府由自己辦理,將捐監豆麥改成折色銀兩。甘肅捐監糧實行半年,王亶望報稱收捐壹萬九千人,得豆麥八十二萬石。乾隆帝當時就懷疑民貧地瘠的甘肅,哪來這麽多人捐這麽多糧食,半年即得八十二萬石,年久糧食陳紅,怎麽辦?每年借給民間流轉還不如讓糧食在民間自然流轉,即以“四不可解”詰問總督勒爾謹。勒爾謹得到分肥,說出種種原因欺騙皇帝。王亶望將所收捐監銀自己多貪,自總督至州、縣官均給分肥。又稱原倉儲不夠用,有二十六處州縣申請建倉,戶部批準用銀十六萬壹千八百余兩,這些錢又被貪汙。甘肅這批貪官又謊稱旱災民饑無食,用捐監糧賑濟各地,還需用腳價銀四萬兩雇募夫役運糧,虛構的賑濟糧款和腳價銀,都被他們貪汙分掉,年年如此,成為清朝有史以來最大的集體貪汙案。
乾隆四十四年,王亶望調任浙江巡撫,壹次便捐白銀五十萬兩助修海塘工程,而繼任甘肅布政使的王廷贊也壹次拿出四萬兩白銀充軍餉。乾隆帝嘉獎之余,對擔任甘肅藩司的人如此有錢更加懷疑。
現在,和珅、阿桂去甘肅平定蘇四十三領導的武裝起義,途中又先後奏報甘肅下雨情形,與甘肅省官員“向來具以被旱須賑為言,幾乎年年如此”發生很大矛盾,乾隆帝感到被騙。正巧甘肅布政使王廷贊至熱河覲見,乾隆帝即命在熱河的大學士九卿審問他。王廷贊謊稱捐監改征銀兩,五十五萬兩為額,“因捐生多在省城,改歸首府收捐,仍將銀兩發給各州縣買補還倉”。乾隆帝認為王廷贊不老實,甘肅糧價貴,五十五萬兩是不夠用的,告訴他“伊之生死,在實供與否”,令阿桂等將實情上報,結果查出王亶望與蔣全迪首倡捐監得銀,又冒稱甘肅旱災需賑糧數,“上下勾通壹氣,甚至將被災分數酌定輕重,令州縣分報開銷,上侵國帑,下屯民膏”,預定災情,打著賑災名目集體貪汙白銀達數百萬兩。
對於這壹從來未有之奇貪異事,乾隆帝極為震怒,當即下令將勒爾謹、王廷贊、王亶望等所有涉及官員壹概革職交審。清朝法律規定,貪汙壹千兩銀即處死。但此案貪汙壹千兩銀以上官員多人,乾隆帝不得不提出新的量刑標準:二萬兩以上俱擬問斬決,竟達二十人,他抱怨府州縣官不揭發,似乎忘記前不久他寬大發落揭發出的大貪官李侍堯了。實際上,乾隆皇帝本人為滿足享樂欲望,貪財好貨,大開貢獻之門,以及權臣肆無忌憚地以權納賄,才是驚天大案發生的主要原因。皇帝納貢,壹開始是地方大吏獻些地方土宜,後來變為古玩字畫,金玉珍寶;進貢時間壹開始只是皇太後、皇帝逢五、逢十的萬壽節,以後擴大到壹年四季所有節日和外出巡幸。大吏為貢獻,當然要從下屬斂取,下官當然榨取商民了。
乾隆帝處理甘肅捐監冒賑災案未畢,不想壹波未平,壹波又起。他派閩浙總督兼浙江巡撫陳輝祖查抄王亶望家財,可當乾隆四十七(1882)年七月有關官員將查抄財物解送內府時,卻發現財物與抄家底簿核對嚴重不符!因為王亶望非壹般小臣,壹年前乾隆皇帝七十壽辰時曾進貢大批珍寶。其中有玉瓶、玉山子等珍寶,乾隆皇帝十分喜愛,礙於進九回三的成例,不得不割愛發還,但心裏壹直惦記著。滿以為這回抄家,自己喜愛的玉瓶、玉山子等珍寶可歸己有,可壹核對珍寶不翼而飛,黃金四千七百四十八兩換成白銀,“抽換挪掩情弊”想不到卻發生了。盛怒之下,乾隆皇帝又專派阿桂、福長安等重臣至浙江調查此案。閩浙總督兼浙江巡撫陳輝祖利令智昏,未曾將抄家底簿修改,見財眼紅地將財物大肆“抽換”,很快露出馬腳!陳輝祖鋃鐺入獄,金銀財寶家產全部沒收。壹開始,陳輝祖百般抵賴,不肯認罪。但乾隆皇帝心中有數,下令將經手此抄家事宜的有關官員都革職逮捕,嚴厲追審,很快得知了抽換實情,陳輝祖只好交待認罪。乾隆帝壹看,珍寶等物追回,原想暫留陳輝祖壹條性命,後來聽說嘉興抗交漕糧,遂令貪而且不關心地方吏治的陳輝祖自盡,結束了案中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