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平定窯:
在今山西平定縣,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金,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其產品特征與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潔白,黑瓷漆黑。(2) 白瓷產品受邢窯和定窯影響,造型裝飾與兩窯有***同處。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盤等。宋代的印花蓮瓣紋碗,蓮瓣的輪廓劃以雙復線,具有定窯作風。(3) 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劃花盤以及北方習見的露胎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4) 碗、盤底足壹般平切,足內無釉。
介休窯:
在今山西介休縣,故名。創燒於宋初,歷金、元、明、清四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白釉黑花及黃褐釉印花瓷等。其產品特征及鑒定要領是:( 1) 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淺褐色,施釉壹般近底部,圈足內無釉,足端壹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體厚重,晚期受頂窯影響,產品胎體趨薄,有薄胎印花碗、盞,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內飾直線凸紋。產品主要為盤、碗、罐、盞、盆、蓋碗等日用器皿。(3) 白瓷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等,印花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與定窯有***同點,但不講究均衡對稱。常見圖案裝飾有纏枝花卉、嬰戲牡丹等。(4) 受磁州窯影響,生產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種。器物普遍敷化妝土,紋飾以折枝花葉紋為主,紋飾部分因用料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盤、碗內心露胎五角、六角紋亦多見,還有壹種白地紅花的劃花裝飾,也為特色品種之壹。(5) 碗、盞等器的裝燒方法采用支釘墊燒,碗內多為纏枝花卉。盤、洗則四面飾以孩童蕩船紋飾,是介休窯的獨特紋飾,不見於其它瓷窯。金代產品器內心刮掉壹圈釉,露出胎體。
霍窯:
在今山西霍縣,故名。又稱彭窯。創燒於金而盛於元,結束於清代,以燒白瓷為主。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胎體白而細膩,但不致密。釉色潔白。(2) 產品有仿定窯折腰盤、盞托、洗、高足杯、蓋罐等,口沿極薄,制作規整。(3) 裝飾僅見少量印花,大多光素無紋。見有折腰盤內印六條直線紋的。(4) 器物圈足足端壹般平切,足內無釉,足內旋痕明顯。金代盤碗挖足較深,器內刮釉壹圈(即&xqypic澀圈&xqypic)。元代產品挖足較淺。(5) 裝燒方法采用支釘疊燒,碗盤器內及器足壹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6) 定窯白釉有淚痕特點,霍窯沒有。(7) 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胎色灰黃,胎質較松,產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 明清兩代繪花卉的較多,也有少量書寫文字的。
大同窯: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燒於元代。以燒黑瓷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瓷。其產品特征及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胎體較厚。(2) 黑釉烏黑發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器物內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雞腿壺、罐、盆之類,以弦紋瓶及剔劃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線條粗獷,因剔得較深,可見參差的刀痕。紋飾有卷草、水波、古錢繡球紋及魚紋等。
渾源窯:
在今山西渾源縣,故名。始燒於唐,終於元代,產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兩種。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兩種產品,胎呈淺灰白色,胎質較粗糙,有黑點雜質且有小氣孔,普遍敷有化妝土。產品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種。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裏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這種裝飾唐代中僅河南鞏縣窯有類似制作,但鞏縣窯釉面不光亮,外釉烏黑;渾源窯則釉面光潤,外釉介於黑、褐之間,具有其獨特風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壹道圓唇,平底,罐外印席紋裝飾。還有壹種碗形淺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內劃刻橫、直線,線紋凸起,利於研磨。(2) 金、元產品仍以白瓷和黑瓷為主,白瓷的特征; 1. 白釉多呈牙黃色,胎、釉之間敷化狀土。 2. 器形有碗、盤、罐、甕、枕等器。 3. 器物分光素和帶裝飾兩大類,裝飾技法與劃花、剔花、印花、貼花、繪花等,常見紋飾有葵花、葉紋、S形曲帶紋等,紋飾剔、劃花後露胎,呈咖啡色。 4. 白釉印花盤均采用疊燒法,盤心留有不同數量的支燒痕跡。白釉繪花盤有采用刮釉疊燒的,盤心壹圈無釉,具有金代制作特征。黑瓷的特征:1釉色烏黑滋潤,流釉性較大,普遍敷化妝土。 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為多。 3裝飾技法有劃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後剔刻裝飾花紋,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襯托出黑色的花紋。紋樣與白瓷題材相同,布局疏郎,線條簡練。有壹種紋飾是剔出壹個小圓圈,中間留壹朵小花,空地劃壹些花紋,這種方法是別的瓷窯中少見的。(3) 金、元時期還仿燒頂窯、鈞窯和磁州窯器物。仿頂器物僅仿印花裝飾技法,但紋飾題材與裝燒方法均與頂窯不同。仿鈞器物主要仿鈞天藍釉大碗,造型與釉色與鈞窯有差別。仿磁州窯有白地黑花盤、碗及枕等器物,盤、碗紋飾為簡單的花草,枕面則胎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裝飾品種,河南修武當陽峪窯也有制作,兩窯的主要區別如下表:當陽峪窯 渾源窯剔花露胎呈深或淺咖啡色 呈深咖啡色白花 雪白 灰白或牙黃色化妝土 潔白 內含黑點雜質紋飾 以方格輔助紋飾為其特色 以S形曲帶紋飾為其特色技巧 成熟 稍差。
懷仁窯:
在今山西懷仁縣,故名。始燒於金代,歷經元明兩代,以燒黑瓷為主。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較粗糙,胎體厚重。 (2) 產品大多是瓶罐之類,以罐為多。 (3) 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紋樣多數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紋,只用單線劃成,不剔空地。有的則是把空地劃成席紋。此外,以弦紋裝飾瓶多見。
陽城窯:
在山西陽城縣,故名。文獻少有記載,窯址於 1980年在陽城東關外的窯畔間發現。以燒制白瓷為主,多為盤、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盤,顯系仿定窯作品;定窯生產的大蓋缸等,在該窯址中也有發現。胎色較灰,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妝土。
盂縣窯:地在山西盂縣而名。文獻最早記載見於《元壹統誌》:“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盂縣磁窯壹座,在縣東南三十裏。”1977年在山西盂縣磁窯坡發現了窯址。產品以白瓷為主。有印花、刻花等裝飾也有的以鏤空裝飾器足。
蒲州窯:
在山西省永濟,因舊屬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窯。以燒法花器而稱著,胎骨為土定、所燒瓷器,釉色鮮麗,色色俱佳,藍如寶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黃似金箔,而孔雀綠壹色,尤以妍麗。花紋以花草為多,也有用開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長治窯:
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種有白釉、白釉紅綠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 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 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 花多繪於碗內或罐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交城窯: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於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 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 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赭彩繪裝飾,特征與介休窯大體 相同,赭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種有枕、洗等器, 但產量較少。
榆次窯: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數屬榆次縣,故名。 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裏有鄉曰孟 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窯址遺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壹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陜西省:
耀州窯:
在今陜西銅川市,宋屬耀州,故名。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以後達鼎盛,終於元代。 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產品的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沈,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 、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註壺、註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遊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壹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蕩秋千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於器面刻 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範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7)元代產品器外壹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 狀凸起。(8)晚唐、五代盤、碗壹般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壹般采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壹缽壹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旬邑窯:
在今陜西旬邑縣,故名。燒瓷於金、元,以青瓷為主。其產品特征是:( 1) 胎色灰白,釉色青黃。因距耀州瓷較近,燒瓷具耀州窯特征。(2) 裝飾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3) 金代產品盤、碗的內心多刮釉壹圈,與耀州窯金代瓷器特征相似。
山東省:
淄博窯:
在今山東淄博市,故名。根據考古發現,窯址壹處在寨裏,燒造瓷瓷,年代為北齊,是目前已發現的南北朝時期北方唯壹的青瓷窯址。另壹處在磁村,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代。唐代以燒黑瓷為主,宋代燒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絞胎等品種。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北齊時期產品 1胎體壹般較薄,胎質粗,色帶灰白。 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黃的;釉面厚薄不勻,雜有黑色斑點。後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 厚,明亮光澤。 3器物以碗、盤、缸為主,造型與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細致,底足多挖成凹形。 4裝飾主要是刻劃蓮瓣紋和同心圓紋。 5采用三足支釘疊燒,器物內心留有三足支釘痕。 (2) 唐代產品 1黑瓷釉色瑩潔滋潤,色黑如漆。 2器物以碗為多,還有壺、罐、爐、瓶等。葫蘆瓶造型獨特,大底,頸肩之間無雙系。 3器物底部均為平底,有的中心微內凹。底足厚,有的厚達2厘米以上。 (3) 金代產品 1裝飾出現蓖劃紋。 2碗心都有壹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縣,唐屬邢州。故名。以燒白瓷為主,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白瓷窯,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白瓷分粗細兩類,其特征及鑒定要領是:( 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體厚重,胎釉之間敷壹層化妝土。 2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 3產品有碗、杯、壺、罐、缽和直口平底盤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內滿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較明顯,部分器物足底外緣有壹道切削斜棱。 6光素,無紋飾。(2) 細白瓷 1胎白而細潔,瓷花程度高,胎質堅實致密,胎體厚重。 2釉色白潤如雪,微閃黃或閃青,釉厚處呈淺水綠色。 3不施化妝土。 4產品有碗、盞、瓶、罐、噴、盒和燭臺等,其中鳳頭壺、皮囊壺和穿帶壺等別具壹格。 5碗類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墻壁略高於內墻或相當,挖足較淺(玉環底)或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為器內外、足心滿釉,足端露胎。 7光素,無紋飾。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書“翰林”款,為官用瓷。
定窯:
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壹。其白瓷產品特征及鑒定要領是:( 1) 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壹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壹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裏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壹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產品:1 胎薄而輕,胎色潔白。 2 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3 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凈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遊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壹面,或裏或外,裏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 5 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後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壹大特征。 6 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於盤、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並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為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於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壹部分產品繼續采用北宋後期的覆燒法,燒制“芒口”瓷外,壹部分產品則采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為多)刮釉壹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壹般采用覆燒法,反之,往往采用沙圈疊燒法。(4)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瓷器,稱為“粉定”,亦采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平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征,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磁州窯:
在今河北磁縣,宋屬磁州,故名。始燒於宋代,終於明代。產品以燒白瓷、黑瓷為主,品種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醬彩、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劃花、綠釉黑彩、紅綠彩等等,以白釉黑花為主要特征,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胎有兩種,壹種質地堅細,呈灰白色;另壹種質地粗松,呈紅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妝土,器內壹般多不掛釉。(4) 以生產瓶、罐、盒、碗、缸、甕、枕等日用品為主,還生產玩具。枕以長方形和如意頭枕面方座兩種形式為多,枕底有的“張家造”、“趙家造”等款字。(5) 裝飾題材豐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馬戲、熊戲、孩童釣魚、池塘趕鴨、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最具特色。(6) 白釉劃花盤、碗采用疊燒法,器內均有5個條形支燒痕跡。珍珠地劃花色調為橙紅色,色彩鮮艷。(7) 器物上常見題寫唐、宋詩詞及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為紋飾。(8) 元代產品特點是厚重,碩大,渾圓,大盆,大罐,枕多見。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鳳、雲雁和魚藻紋等等。
曲陽窯:
因在河北省曲陽縣境澗磁村,故名。這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地。在澗磁村窯區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晚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習慣上將這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 “曲陽窯”。曲陽窯白瓷器皿,有碗、盤、托盤、註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器形特點是沿口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圈餅狀實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呈灰,黃。采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不同而異,胎體厚重的器物施釉較粗,釉面凝厚;釉色壹般白裏泛黃,釉水凝聚處多呈淚痕狀;釉面不開片。胎質細膩潔白者;則施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潔白如玉,是曲陽窯白瓷的佳作。五代時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後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使口外形成壹條凸出的口唇。
賈壁村窯:
窯址在河北省磁縣賈壁村,故名。是壹處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窯場。所燒青瓷瓷質可分為兩類:壹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綠色釉,流釉現象不甚顯著;另壹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品種以碗、高足盤、缽為多。特征為胎體厚重,件大而不變形,器內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於叠燒,器內均有三個支釘痕,裝飾除缽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以外,其它均以光素無紋飾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輪制法。
遼寧省:
江官屯窯:
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於遼晚期,盛於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遼陽窯:
在今遼寧遼陽或三十公裏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 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 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
內蒙古:
遼上京窯:
在內蒙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臨潢府故城的皇城內,故名。為遼代晚期的官窯。窯場規模不大,但燒制瓷器較精。從遺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細、紙白、不上化妝土、瓷化程度高、無吸水性。釉色多純白,偶有淡青或閃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溫的綠釉器。器皿有杯口長頸瓶、長把執壺器, 海棠花式長盤和方盤等。仿定窯制品的盤、碗、瓶、罐、盂、盒等器,極精細。
林東窯:
在遼寧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故名 “林東窯”。為遼代民窯,窯場規模大,專燒茶葉末綠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質粗黃厚重,硬度高而堅致。茶葉末綠釉器以雞腿瓶為最多;黑釉器則多瓷、罐,其中以雙耳小罐為多。
赤峰窯:
也稱 “缸瓦窯”。在今內蒙昭烏盟赤峰西南六十公裏的缸瓦窯屯,故名。窯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窯具,證明為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為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為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駙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窯產品。
甘肅省:
安口窯:
在甘肅省的平涼,華亭的安口,因名。舊有 “隴上窯”之稱。始燒於唐代,宋元時期以燒制黑瓷&xqypic鐵銹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燒制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為主。
蘭州窯:
在今甘肅蘭州,故名。最早見於《元壹統誌》蘭州土特產, 簡略提到產瓷器,有窯壹所,距州四十五裏。清康熙《蘭州誌》 山川條:“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裏,其洞數十,皆產煤,州民賴 之。阿幹峪在州南四十裏,其土宜陶,經火不裂,故多窯冶,水 岔在州東南六十裏,亦有窯冶。”經調查阿幹峪,發現元代黑瓷 窯址壹處,以黑釉碗為主,《蘭州誌》所記初步得到證實。
南方篇
湖南省:
長沙窯:
在今湖南長沙市銅官鎮,又名銅官窯。以燒制青瓷為主,兼燒少量的白釉、褐釉、醬釉、綠釉和藍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窯。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黃褐和微帶紅色,後者往往再敷壹層化妝土。胎體較疏松。(2)釉色多種,以青釉為主,青釉青中帶黃色者為多。釉面均有細小紋片。(3)產品以盤、碗、碟、杯、壺、瓶、燈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還有豬、羊、馬、獅、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圓潤柔和;後期趨於秀麗。以壺為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單曲柄,條形橫系豎系。後期多為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模制印花耳系。(4) 裝飾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繪及印花、貼花、彩色斑點等。釉下、釉中彩繪初期形式是單壹的褐彩,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以後逐步演進到褐、綠兩種彩色,壹種是以筆直接繪畫紋飾,另壹種是在胎上先刻劃紋飾輪廓,然後在刻線上填繪褐綠彩。以彩色斑點作裝飾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為小斑點組成的紋飾,大圓斑有褐色、褐綠色兩種,小斑點則多數為褐綠或褐藍相間的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雙魚、葡萄和圓景等,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晚唐出現印花裝飾工藝,主要見於盤、碗、碟的器內,紋飾以花卉居多,較簡練。此外,以詩和商品宣傳文字為題材的裝飾也多見。(5) 碗、盤、碟壹類器物采用疊燒,器心與器底均無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墊燒,故燒成後壹般都不存在痕跡,僅個別噴心發現3枚支釘痕,其中壹部產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蓋美化。此外,盤心有作方塊狀露胎的。盒類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無釉露胎。罐類器物則平底內凹,壹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無釉露胎。
嶽州窯:
在今湖南湘陰縣,唐屬嶽州,故名,燒瓷於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壹。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白,胎較薄、較輕,胎體不太致密。(2)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黃或醬綠色的。釉撥且光亮,釉面有細小紋片和氣泡,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隋代產品均施半釉,內壁與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現象。(3) 器物有碗、盤、缽、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足以圓餅形和玉壁形足多見,高足盤、淺盤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風格。(4) 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高足盤盤心紋飾多達30種以上,尤其是盤中心部位的多層花紋裝飾,為其它各窯所不見。此外,還見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5) 裝飾方法與長沙窯基本相同,五代時有所改進,采用支釘支燒,所燒盤、碗底部均留有4-6個小而圓的支燒痕。
湘陰窯:
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壹。 ***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為最早,出土遺物都具隋 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心紋飾即達三 十種以上,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為唐代嶽州 窯的壹部分。烏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壹朵,有宋代特征。
安徽省:
壽州窯: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屬壽州,故名。***發現隋唐窯址六處,是唐代著名的黃釉瓷產地之壹。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隋代產品 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壹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3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采用帶狀或團花狀。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2) 唐代產品 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3采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盞、杯、缽、註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壹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註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蕭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後主要燒白瓷。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產品 1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 2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 3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征與壽州窯基本相似. (2)宋、金代產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 2以白瓷為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並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還 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 3采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托珠痕,壹般3個。 4器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2)碗盤類器物施釉壹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 1平底內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產品中以註子和註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5)采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淮南窯: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壹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 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 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 綠,有的青中帶黃,器物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