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000年前,人們就開始使用銅鏡。通過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陸續出現了少量銅鏡。商周時期,銅鏡的制作工藝進壹步完善,但整體風格依然古樸。有人稱之為。素面鏡子?。
商周銅鏡為圓形,鏡扣(中間有孔)形狀不規範,種類繁多。圖案是幾何圖案,比如平線、紋路,簡單而樸素。春秋戰國時期,銅鏡開始迎來發展高峰。出現了方鏡,形狀更輕。制作工藝比較復雜,還有鏤空、嵌玉等工藝。
漢代是銅鏡的全盛時期。除了更為復雜多變的造型和線條,還有銅鏡上的銘文,對歷史研究極具價值。銘文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文化,如對神靈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祈禱。還有年代碑文記載時事,是後人重要的考古材料。
漢代以後,銅鏡經歷了壹段動蕩的發展時期,到了隋唐時期再次復興。鏡身變得厚重,同時反映了當時宗教文化的重要影響,鏡上開始出現佛道相關的圖案。
宋代銅鏡的工藝水平下降,與整個社會風氣有關。到了元代,由於社會動蕩,銅鏡制造業也不景氣,但也出現了新的圖案,比如人物故事鏡。到了明清時期,玻璃鏡出現,銅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更多的是作為壹種裝飾品。
因此,鏡子不僅能反映人和事物,還能反映歷史。從銅鏡的發展可以窺見時代的文化氛圍,甚至是對當時社會的壹種描述。這樣的文物當然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