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盜墓的黑話叫什麽

盜墓的黑話叫什麽

盜墓的黑話很多,如 “支鍋”、“倒鬥”、“翻肉粽”、“挖蘑菇”、“大翻膛”、“刨古董”、“刨栝蔞”等。

盜墓,是見不得陽光的行當,民間叫“挖祖墳”,不只犯法,還悖人倫。所以,盜墓者在行盜時都有自己的壹套聯絡暗語,亦即人們所說的黑話。黑話,又叫隱語、秘密語,俗稱“切口”。語言的出現是交流和表達的需要,其第壹功能是說了讓別人明白。但黑話正好相反,外人聽了往往是壹頭霧水。

“支鍋”“倒鬥”“翻肉粽”

在盜墓這個地下行業內,或許大家認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是——“盜墓”,實際上圈內從來不說。

過去,在陜西、山西等盜墓者中,最喜歡用“支鍋”來代表盜墓。支鍋本意是支砌竈臺,早年人們外出謀生,做飯都是臨時砌個三角形的臺子,把鍋放上,然後生火做飯,故謂“支鍋”。後來“支鍋”演變為成家過日子的開始,盜墓者借用為搭夥盜墓,倒是十分形象的。相對應的是,如果“鍋支不起來”,則是盜墓不成,空手而返,也叫“走空”。

在河南、蘇北等地,盜墓者喜歡把盜墓叫“挖(刨)紅薯”;南方盜墓者則把盜墓說成“翻肉粽”。與此語境差不多的是“翻鹹魚”,此黑話為過去北方盜墓者常用。為何把盜墓叫“翻肉粽”、“翻鹹魚”呢,這又與盜墓圈中對屍體的隱稱有關。

“倒鬥”,是目前好多讀者都知道的壹句盜墓黑話,不少盜墓小說中的盜墓主角,不分天南地北,嘴上常掛這句話,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在過去,只有北京周邊及東北,如沈陽這些地方的盜墓者才會這樣說。所謂“鬥”,即棺材。倒鬥就是把棺材裏的東西取出來,自然就是盜墓。

“挖蘑菇”“大翻膛”

民國年間,北京壹帶兵匪出身的盜墓者,常把盜墓說成“炸墳”。這個詞匯的出現,與盜墓手段的創新,有直接關系。

傳統盜墓是用洛陽鏟壹類的取土工具挖掘,炸藥在近現代軍事活動中廣泛使用後,盜墓賊留心了,也使用了,壹炸壹個大坑,棺材、隨葬品瞬間就暴露出來,效率超高。盜墓時率先使用這種爆破手段的,應該是民國時的軍閥盜墓者,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孫殿英。

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便是“炸墳”。當時他擔心爆破會弄出巨大聲響,事先對外謊稱要試驗新式地雷。現代盜墓者又比孫殿英們聰明多了,技術更進步:將定向爆破、遙控爆破、膨脹爆破等多種先進的軍事作戰手段,統統運用到盜墓活動中。

古代北京周邊盜墓圈內的黑話特別多,“炸墳”僅是民國年間北京盜墓圈內的代表性語言之壹,像“挖蘑菇”、“翻膛”、“掃倉”、“濾坑”才是北京及河北壹帶盜墓者常說的。“翻膛”是指在墓穴內挖掘,如果是“大翻膛”則是采用現代考古中常用的“大揭頂”手法,直接從墳頂挖開,壹挖到底;“濾坑”則指普通盜墓者盜掘被人盜過的墓坑時,所說的黑話。

“刨古董”“刨栝蔞”

古今盜墓者都不覺自己的行為是壹種犯罪,在他們看來,盜墓與外出打工這類正常謀生、發財手段並無兩樣,在過去河南洛陽壹帶,盜墓的黑話叫“刨古董”,從中透露出的便是這種心態。

“刨古董”出現於清代後期,到民國時更為流行。筆者近年在當地調查時,發現圈內至今仍在使用。這句黑話是這樣來的:民國時人們把前人留下的文物叫古物,或古董、古玩、骨董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修築連接洛陽和開封的洛汴鐵路(今隴海鐵路壹部分)通過邙山,大量的古墓被毀,隨葬品扔得到處都是。起初也沒有人要這些古董,民間認為不吉利,後來有古董商上門收購。能賣錢了,當地人壹下子醒悟過來,紛紛帶著工具上邙山刨古董賣。地面上刨不到了便開始挖墳,漸漸地,“刨古董”成了當地盜墓的代名詞。另有說法,“刨古董”壹說源於當地人的“刨栝蔞”行為。

需要註意的是,洪幫中的盜墓黑話叫“駕枯票”。黑社會把抓扣人質行為稱為“綁票”,這是對活人而言,筆者推測“駕(架)枯票”壹說可能由此而來,“枯票”應該代指死屍。

盜墓是不得人心的,所以老百姓把盜墓說成“搶陰宅”,這說法後來也成了壹句江湖黑話。

  • 上一篇:番茄最受認可的十大小說。
  • 下一篇:直銷渠道與間接渠道的優勢和缺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