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三祿
張三祿(道光、鹹豐年間人,具體年月日不詳),別名:管兒張,相聲藝人、八角鼓藝人。清朝道光、鹹豐、同治年間北京人。
他是目前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其藝術生涯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間,上限在鹹豐或道光年間。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八角鼓醜角藝人,後改說相聲。代表作《賊鬼奪刀》、《九頭案》。
2、朱紹文
朱紹文,祖籍浙江紹興,寓居北京,隸漢軍旗。中國近代藝人,相聲藝術創始人,藝名“窮不怕”。藝術活動主要在清同治、光緒年間。與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等七位藝人稱為第壹波“天橋八大怪”。
3、春長隆
相聲藝人,師承朱紹文,人稱“壹撮毛—春子”。
4、裕德隆
清末民初相聲藝人。壹說名玉德龍。滿族。著名“相聲八德”之壹,是德字輩大師兄。因面皮黎黑,襯得二目大而潔白,人送綽號“瞪眼玉子”,並以此為藝名。
擴展資料:
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壹般認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形成。
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
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相聲由壹個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相聲由兩個演員壹捧壹逗,通常又有“壹頭沈”和“子母哏”兩類;群口相聲又叫“群活”,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
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醜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
傳統曲目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賈行家》、《扒馬褂》等,總數在兩百個以上。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則以《夜行記》、《買猴》、《帽子工廠》等影響較大。
百度百科_裕德隆
百度百科_朱紹文
百度百科_春長隆
百度百科_張三祿
百度百科_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