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中國古錢幣的發展是怎樣的 近代貨幣的變化 民族

中國古錢幣的發展是怎樣的 近代貨幣的變化 民族

中國古代錢幣的發展

前言

群居生活,開始有互動有無,從以物易物發展至今,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錢幣出現,而且使用上也不只壹種錢幣,反而很多種。而有些錢幣的命名還影響文學淵源,像秦朝的孔方兄,而當時的錢幣就象征了皇權,所以只要當時有很多錢幣的人,權力都很高。還有壹些則是用重量來命名的,像漢的五銖錢,就因輕重大小適宜,所以就被選為那時廣泛得錢幣。而到了清朝,因為很多外國國家壹直想到中國,所以就開港通商,傳入了許多國外的東西,包括了錢幣等等…所以清朝就仿造外國錢幣,稱為銅元,而銅元剛開始還不盛行,到了清末明初時,才成為當時通行的貨幣。而這些貨幣也代表了中國古代貨幣制度像近代化的演進,而以上所說的都只是當代相當盛行的錢幣,但這些朝代還有其他非常有意義價值又特別的錢幣,而這些錢幣也讓我們了解了當代的風俗習慣及社會風氣。

壹、貝幣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壹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類形體壹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玲,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貝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用貝幣的賞賜那可真是極大的榮耀。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貝幣漸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故在當時又出現了許多仿制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這類貝幣形體都較小,其長度約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現了銅質貨幣,形制也仿海貝形式。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保德等地的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壹種表面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現存世量極少。

“貝幣”為歷史貨幣,不僅為中國的古代經濟立了豐功而且還對中國文化,風俗,具有深刻的影響。從現行的中國漢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與錢幣發生關聯的事物或行為都有貝旁,如:貨、貢、貿、賈、賄、財、貪、貧、費、賠、贖等等。在江浙壹帶的農村,家長將貝佩掛於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健康成長,驅邪生財,更有父母幹脆把兒女直呼為“寶貝”,“貝幣”雖小卻集經濟歷史,文化多重含義於壹身,頗受錢幣收藏愛好者們的青睞,進而成為當今收藏的壹大門類。

二、先秦錢幣

所謂先秦錢幣,就是秦始皇統壹中國以前出現的貨幣,包括原始貨幣、金屬稱量貨幣和金屬鑄幣等。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三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是由原始社會經濟,發展到奴隸社會經濟,再發展到早期封建制經濟的紐帶,也是貨幣由產生到發展,直至秦統壹,中國貨幣統壹於方空圜錢的重要時期。如果從有交換跡象的時代算起,其經歷的時間跨度長達萬年以上。如果從出現原始貨幣的時代算起,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因此,要了解、研究中國的貨幣發展面貌和經濟變化,先秦貨幣是及其重要的壹環。

先秦時期,貨幣以貝,刀、布、圓錢、蟻鼻錢(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範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

布幣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的黃河流域,源於農具鏟。春秋以後漸漸成為專用通貨。早期的布幣有裝柄的銎,即空首,所以稱為空首布。形制接近實用工具,流行於春秋時期,最晚至戰國早期消失。空首布到戰國時逐漸演變為布首扁平,無法裝柄的平首布。平首布是布幣中的先進形制,流行於整個戰國時期。布幣除了可以分成空首、平首兩大類型外,每類中根據首、肩、足部的變化,又可以細分為許多類型。

刀幣起源於東方的齊國,後逐漸遍及齊、燕等地。刀幣又稱刀化,是由手工工具刀削演變而來,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環幾部分組成。刀首是劃分刀幣類型的主要依據,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圓首刀和平首刀。

圜錢形制的由來是古代玉壁或紡織工具紡輪,最早出現在戰國時的三晉地區,最早的圜錢是魏國所鑄的“***”、“垣”、“***屯赤金”等,圜錢主要流行於三晉兩周地區。圜錢是戰國時期最為進步的壹種金屬鑄幣形態,它體積小、便於攜帶,鑄造工藝簡單,因此戰國中期以後,各國的鑄幣都有圜形化的趨勢。

三、秦漢錢幣

秦代最重要的貨幣當屬“半兩”錢,史載“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錢”,壹般認為這就是秦國初鑄半兩錢的年代。秦始皇滅六國後,廢除各國的刀、布等舊錢,將“半兩”定為法定貨幣。半兩錢的出現將先秦時期各種原始形態的貨幣統壹在方孔圓錢之下,中國貨幣的形態從此固定下來,以後壹直沿用到清末,通行了兩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結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戰國貨幣的流行。規定除黃金和銅外,其它財物如珠、玉、貝、銀等都不能作貨幣。秦時制造半兩錢。這時鑄幣由各地方政府進行,所以現在所見半兩錢枚枚不同。秦半兩采用方孔圓錢的形式。之後中國的貨幣形態就固定下來了,兩千多年都是方孔圓錢。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因此方孔圓錢即象征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西漢的銅錢仍然是用其重量來命名的,不過這種名稱已漸漸的開始和其重量分開了,如秦半兩原重半兩,重量和名稱相符,漢時有所改變。這時的銅錢仍是由地方鑄造,重量與名稱往往不符。五銖錢是歷史上用得最長久的錢幣,因而鑄造量大,錢幣數量眾多,同其他稀有幣相比就很不值錢了。除形制特殊的錢幣外,幾元錢即可買到壹枚,而使用了幾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銖錢就是達數百元壹枚的。故有人將五銖改為三銖的。

東漢所鑄的錢,都是五銖錢。靈帝這時曾鑄有壹種四出五銖錢,就是五銖錢的背面,有四道斜紋,由穿孔的四角直達邊緣。當時就有人說鑄成此錢政權必四道而去,後來果然黃巾起義,推翻劉漢統治。

東漢初年使用王莽貨泉,到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公元40年)才復行五銖錢。在此之前,淮陽王劉曾鑄過五銖,史稱更始五銖。公孫述則在四川鑄過鐵五株錢。東漢後期幣制混亂,出現剪邊五銖。俗稱“女錢”。中平三年( 公元186年) 又鑄四出五銖。漢政權最後壹次鑄錢則是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熔毀五銖及長安銅人、銅馬鑄的小錢。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長的動亂時期,大部分時間是處在分裂、混亂和戰爭之中,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出現重物輕幣的現象,金屬鑄幣的流通範圍明顯減少,貨幣功能萎縮,錢幣的標準不壹,形制各異,減重普遍。

魏、蜀、吳三國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形態,導致不同的貨幣流通形勢。曹魏地處中原,人眾物博,商品經濟相對發達,因此幣制亦較穩定。初期以谷帛為幣,後僅用了七個月五銖錢即廢止,繼而又恢復流通五銖錢,形同漢制,錢體較漢五銖稍小,顯著的特點是外郭壓五又壓銖。

兩晉是壹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自西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賈後亂政開始,爆發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使西晉百業雕敝,未鑄新錢,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漢、魏五銖錢和各種古錢。東晉偏安東南壹隅,制錢繼承了西晉的指導意識,不鑄新錢,主要沿用孫吳地區舊錢。輕重雜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的大錢,俗稱“比輪”;也有輕薄小巧的“沈陽錢”。這些錢相互交替或同時流通成為貨幣。每個錢幣的單位定名為“文”,壹千文為壹“貫”。

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大動蕩時代,也是中國貨幣史上大衰退、大混亂時代,宋、齊、梁、陳各自都曾鑄錢,造成貨幣缺乏統壹性和連續性,導致貨幣減重極盛,私鑄劣錢盈市。這個時期還超凡脫俗地出現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國號錢和年號錢。

五、隋唐錢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鑄行了壹種新錢“開元通寶”。錢文為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書法凝重端莊、結體嚴謹。“開元通寶”錢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中國貨幣史上最早的寶文錢,此後錢幣不再以重量為名稱,開始以紀年為主。開元錢當初規定每十文為壹兩,每文的重量為錢,由此就產生了壹個新的重量單位“錢”。使“兩”以下的重量單位的十進制原則得以確立,促進了中國古代衡法的演進。開元錢的形制雖然比較統壹,但因鑄年長久,所以版式極多。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梁朝,從此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縱觀這壹時期的貨幣,可謂鉛鐵錢多、大錢多、劣幣多。五代的錢幣與十國的錢幣相比,鑄量、和種類要少的多。主要有後梁太祖朱溫所鑄的“開平通寶”大錢、後唐明宗李嗣源仿開元錢形制所鑄的“天成元寶”、後晉“天福元寶”、後漢“漢元通寶”、後周“周元通寶”。除周元錢外制作都不很精整。

六、宋代錢幣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鑄幣業極為發達的時期,不論在數量或質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代,是繼新莽之後的又壹高峰。從北宋開始年號錢才真正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對子錢起源於南唐,但發展起來卻是在宋朝,自宋仁宗天聖年後,差不多每個年號都有對錢,此外宋錢鑄工精良,書法優美,藝術價值很高,錢文真、草、隸、篆各體兼備,且多出自帝王、名家之手。

兩宋的錢幣是中國錢幣史上最復雜的。它不僅是幣材多樣,而且流通受地方限制,錢幣面額又多,錢名稱也多。宋代最流行年號錢,兩宋的鐵錢是長期的幣制,四川壹帶就是專用鐵錢的。北宋九個皇帝就改了三十五次年號,鑄了二十七種年號錢和三種非年號錢(宋元、聖宋、皇宋);南宋七帝,改二十次年號,鑄了十八種年號錢和三種非年號錢(大宋、宋聖、皇宋)。

宋太祖在建隆元年鑄宋元通寶。這是趙宋第壹種錢,這不是年號錢。宋太祖在位沒有鑄過年號錢。乾德錢是十國錢,不是宋太祖乾德年間所鑄。太宗鑄太平通寶。這是宋朝第壹種年號錢,背面有星月,牌別比宋元錢少。淳化五年鑄淳化元寶。宋元錢和太平錢都用的是隸書,到了淳化時發生了變化,正式確立了宋朝多種書體裁的錢制。淳化錢也有真、行、草三種書體。淳化錢也有鐵錢,但流傳後世的極少。

七、遼金西夏錢幣

遼代鑄錢早期受五代影響,後期受宋錢影響較大,多是小平錢,鑄量較少,制作多粗糙,錢文多為漢文,書體隸兼八分,沒有對子錢,遼錢中“天顯通寶”、“會同通寶”、“保寧通寶”十分罕見。

金代錢幣品種雖不多,但每壹種錢都很精美、工整,尤其是篆書“泰和重寶”錢,錢文玉箸篆為著名書法家黨懷英所書,制作十分規整,號為壹絕。傳世數量較多的是“正隆元寶”和“大定通寶”。金人扶持的劉豫偽齊政權,曾鑄過“阜昌元寶、通寶、重寶”,有楷、篆兩體,俱是書法優美、鑄造精整,均十分珍稀。

西夏錢幣有兩大類:西夏文錢和漢文錢。西夏文為從前的錢幣學家所不識,稱為“屋馱文”,西夏錢法受宋影響,多年號錢;且錢形規整,文字精好。其西夏文錢幣的鑄行早於漢文錢,有“福聖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大安寶錢(折二)”。

八、元明清錢幣

到了元代,紙幣成為流通中的基本貨幣,銅錢在流通領域中已不占有主要地位。元代鑄錢以武宗至大年間和順帝至正年間為兩個高潮期,尤其是順帝所鑄的至正錢傳世數量較多,錢郭整齊高峻,文字遒勁、秀麗,是元錢中最為精整的。元代統治者崇信佛教,所謂“供養錢”為元代所特有,是寺觀所鑄的供佛之錢。面文有多種,有的與正用錢接近。

明代壹直是大力推行紙幣,鈔為主、錢為輔的貨幣制度。明代白銀的使用更加廣泛,嘉靖以後,白銀已成為流通領域的主要貨幣,所以明朝鑄錢也不多。明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頒行“洪武錢制”,鑄造了五等幣值的洪武錢,背文復雜,有紀地、紀值、紀重幾種。洪武之後的永樂、宣德、弘治三朝鑄錢極少,僅有少量小平錢。到了嘉靖時又開始大量鑄錢。穆宗鑄行隆慶通寶小平錢,制作較工整。神宗萬歷年間(1573-1620年)鑄萬歷通寶,傳世較多,分小平、折二兩種,多為銅質;熹宗時鑄行“天啟通寶”,並補鑄了光宗的泰昌年號的銅錢。到了崇禎年間,明朝國勢更衰,錢法也極其混亂,崇禎錢幣值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種,但版制卻多達百余種,背文極其復雜。

清朝的錢幣,大體上是銀錢平行本位,大額用銀,小額用錢,但是白銀的地位更加重要。清朝的鑄錢在最初的兩百年間,是沿襲兩千年以來的傳統,采用模型鑄造制錢,到了末年,才開始仿效外國,用機器鑄造新式的銅錢和銅元。

清末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壹次農民起義,太平軍自鹹豐三年(1853年)攻入南京後,開始鑄錢,“太平天國”既是國號,也是年號,其國字從“王”不從“玉”,錢幣稱為“聖寶”是受其宗教綱領所影響。

結論

中國的古代貨幣有壹段很長的發展史,因為人民的需要和思想壹直不斷進步,才有貨幣的不斷改良,也才有最早的牲畜貨幣壹直延續至今的反偽鈔票。中國古代錢幣有成千上萬種,例如金銀、布帛、紙幣等等,而錢幣只是其中壹種。從上述資料中我們了解到每時期盛行的錢幣及由來,也了解了壹些當時的社會風氣,因為有些錢幣會反映當代世俗風情。像厭勝錢就是當時的護身符,可想而知當時壹定有宗教信仰,還有壹些非常有紀念價值的錢幣已做懷舊、定情的用途。如此長遠的歷史描述著生活的經驗與先人智慧的累積,每壹段變革都值得我們討論及省思。

  • 上一篇:畫家陳國勇逝世,他的壹生為中國畫做出了哪些貢獻?
  • 下一篇:神武手遊裝備屬性怎麽改變 全力裝備不是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