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石鼓文是摩崖石刻嗎如下:石鼓文和摩崖石刻都屬於我國古代的石刻形式
知識拓展
石刻是造型藝術中的壹個重要門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石刻屬於雕塑藝術,是運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質材料上創造出具有實在體積的各類藝術品。
中國古代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其中,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洛陽龍門石窟評價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壹首,***十首,計七百壹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
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壹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壹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摩崖石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摩崖石刻是指人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內容,包括各類文字石刻、石刻造像,還有壹種特殊的石刻,巖畫也可歸入摩崖石刻。狹義的摩崖石刻則專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記事。
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壹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壹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摩崖石刻,是直接雕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或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