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古老的收藏品種,在火熱的藝術品市場中並不起眼。現在很多人的收藏意識裏,公式就是“收藏=市場=增值”。魯迅生前廣泛收集碑文,仿佛從來沒有作為商品出售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珍貴拓片已經不多見。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數拓片,壹般都是采用刻制、灌蠟、灌墨等方法制作而成,所以在處理時壹定要小心。在嘉德和翰海公司的拍賣中,李思訓碑、爭座帖、朝後孝子殘碑、義英碑、義堡子碑拓片分別為4400元、13200元、16500元。2003年,上海博物館花巨資買下宋拓的《春華亭帖》,價格不菲,但僅存壹件,卻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碑拓拍賣出現“黑馬”,翰海以341,000元拍賣三國《王基殘碑》拓片,上海嘉泰以82.5萬元競得《打魚堂法帖》。相對於油畫、書法、繪畫,參與碑刻收藏的投資者太少,投資活力不明顯,主要是研究者和畫家。或許碑拓真的只是壹個藏品,壹個有著深厚文化情結的藏品,而不是最好的投資市場。
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真正學會鑒賞碑刻成為了很多藏家的興趣所在。從對碑文的整體理解來看,鑒賞也是由表及裏,有不同的方面。首先,拓片的裝飾映入眼簾。各種老拓片,尤其是古拓片,不同時期風格各異。所以“折”、“蝶”、“線”都是反映材料和裝裱時代的特點,然後是拓片紙和拓片的具體墨色和效果,是對材料和技法的客觀分析。
南宋以後,碑刻家越來越精通拓片和刻石。因此,要進壹步鑒別書法、鋼筆等的風格。,成了升值的主要依據。再者,鑒定銘文的輔助依據,如銘文、印章、題跋等,可以幫助我們鑒定真偽。
上一篇:王宗古董下一篇:中國私人銀行業務中競爭的實質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