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繹史·黃帝紀》: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黃帝受命,風後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國。神農及以前轄有大九州——---與神州等同的州,分別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鹹州,揚州。從《山海經》來看,大九州之說有壹定的道理。中國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亞,東南亞,太平洋諸島和美洲為最多。從考古發現來看,細石核的年代以華北最早,西伯利亞,日本,北美西部細石核絕對年代依次遞減,是華北人遷移的路線。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中國先民的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海外,體現在文物,語言,民俗上,有領人信服的證據,只是多數次人對此缺乏專業知識,但不應妄稱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國先民在太昊,神農時代向外遷移,其足跡達到世界許多地方也是事實。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先列中國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壹分居其壹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壹般認為中國古代以中國為天下,並不是事實。中國僅是天下的八十壹分之壹或九分之壹。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說法。有人說赤縣神州得名於炎帝神農。《山海經》的《五藏山經》,《海內經》與神州的範圍大致相當,《海外經》,《大荒經》遠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當於大九州,其它地方談到九州是赤縣神州 。
《尚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國為十二州。堯時洪水滔天,***工,鯀治水失敗,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史記·夏本紀》)治服洪水的同時劃定了九州。有人說禹治九州,是《左傳。昭公四年》的:四嶽,三塗,陽城,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此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晉中,晉南,豫西,陜西東南。這種觀點是疑古的產物。九州之險並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說以偏概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績。《禹貢》所載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僅比小九州大,也比壹般人所說的中原要大。考古學上應當明確:堯舜禹時代有***主,有諸侯,甸服,綏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義務,考古學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據這些不同就說夏的疆域僅限於小九州壹帶,是不切合實際的。名義上臣服的方國,不可能完全接受***主所在方國的文化,但文化從中心地帶向外擴散,也能影響鄰近的方國。
《禹貢》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爾雅·釋地》無青州,梁州,有幽州,晉州。《周禮·夏官·職方氏》無徐州,梁州,有幽州,並州。這種分歧可能與十二州的合並有關。後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貢》九州為準。
《通鑒外紀·包犧以來紀》: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相傳人皇氏兄弟九人,稱九頭紀,為十紀之首。按這種說法,人皇氏之時已分九州。《逸周書。嘗麥解》:九隅無遺(蚩尤追黃帝,戰鬥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