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錢幣博物館成立於1996年,目前已經收藏古錢幣20余萬枚。這裏藏有上至貨幣起源的商周,下至中華人民***和國初期,歷代相連、品類齊全的古錢幣。錢幣博物館創始人、原館長李懷仁介紹說,最古老的錢幣當屬夏商周時期的“海貝”。海貝最早用來當作婦女的裝飾品,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流通的貨幣。西吉縣在商周時屬雍州,居住著以遊牧為主的狄戎部落,商品交換中使用貝幣。
李懷仁向記者介紹說,地處中原與遊牧過渡地帶的西吉縣,自漢代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東段北道,商賈遊人,南來北往,留下了大量的錢幣。
在所有館藏錢幣中,“老家”最遠的是壹枚古波斯銀幣,據考證為古波斯沙珊王朝第15個皇帝統治時期鑄造。西吉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東陲重鎮,曾發掘出大量的外來錢幣。
最小的錢幣是西漢高祖年間(公元前206年)的“榆莢半兩”銅幣。銅幣如小指甲蓋大小,圓形方孔。雖說個頭小,但錢幣上所刻文字在放大鏡下清晰可見。最“值錢”的錢幣是出土於西吉縣將臺鄉等地的漢代“壹刀平五千”刀幣。這是迄今為止館藏面值最大的古錢幣。該錢幣是王莽攝政14年中進行第壹次幣制改革時的產物,1枚“壹刀平五千”刀幣大約可抵5000枚漢代時期的“五銖”錢幣。
最“珍貴”的錢幣是壹枚清代新疆制幣局的“乾隆寶”母錢,屬於國家壹級文物。母錢是用來鑄幣的模型,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
最“重”的錢幣是壹枚重約350克的清代銀錠。而在西吉縣壹次性出土最重的壹批古錢幣中也是清代“銀錠”,總重量達到2公斤。
最“好看”的錢幣是館內珍藏的“壓勝錢”。“壓勝錢”又稱“花錢”,起源於漢代。但它不流通,是古人隨身攜帶用於祈福避禍的。根據錢幣所刻花紋,“壓勝錢”可分為十二生肖類、花卉、鳥獸類等。收藏中最“來之不易”的錢幣屬漢代有標記的“五銖”錢。1996年,西吉縣壹農民在自家耕地中發現20余枚刻有“五”、“△”、星點等各種標記的漢代“五銖”錢幣,文物部門多次登門“求幣”,並獲得了這些寶貴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