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中後期,除了建國前在Xi安、洛陽出土的陶俑外,建國後出土的陶俑有:山東濟南無影山的舞蹈、雜技、宴飲;河南濟源四間溝漢墓陶俑:河北邯鄲彭家寨的陶俑;河南洛陽西漢墓彩陶俑。
西漢中後期,由於關中地區尚未發掘帝王貴族的墓葬,也未見到大量埋葬兵馬俑的坑,陶俑數量遠不如早期。然而,從古代和解放前後出土的陶俑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它們不同於過去的新特點。
第壹城重心東移。這壹時期出土陶俑最多,制造水平最高的是洛陽及其周邊地區(就目前情況來看,關中地區陶俑尚待發掘)。洛陽在西漢時處於都城的地位,其繁榮程度僅次於Xi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優越的政治經濟條件讓很多達官貴人趨之若鶩。死後葬於此地,自然促進了陶俑制造業的繁榮。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洛陽及其周邊地區的墓葬中出土了陶俑。
二是陶俑題材日益廣泛。西漢初期,除兵馬俑外,女仆俑很常見,其他俑很少見。中後期,隨著喪葬習俗的變化,人們更註重將日常現實生活的場景如實地移入地下。住宅由大門、倉庫、亭子、正房、廚房、廁所、豬圈組成。墓室結構是墓主的真實住所。漢代墓葬平面基本上由東西耳房、東西側房和主房組成。東西耳房是馬廄和倉庫。東西兩室是擺放鍋、盆、盆、碗的飯廳,擺放歌舞人物娛樂的客廳。後房是墓主人棺床的房間。它完全仿照世界上的真實生活,適應這種需要的各種小雕像應運而生。在這些俑中,樂舞和雜技俑是最常見和引人註目的。西漢中期以後,受西域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音樂、舞蹈和雜技在中原盛行,成為流行的藝術形式。元豐二年在長安上演百場戲時,三百裏外的村民都進京觀看。這種情況在達官貴人中日益增多,幾乎所有的宴席都伴有歌舞和雜技,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三是追求神韻的塑造。這壹時期的陶俑無論是五官還是身體比例都不如早期逼真,符合解剖結構。但他們註重對人物面部表情的把握和描寫。例如,穿著長袖外套和寬松喇叭褲的雜技人物的動作和姿勢極其誇張。為了突出鼓舞人心的步伐,雕塑家可以任意增加人物下肢的長度,使其超出人們通常的想象。松松垮垮的腿就像長裙,被腿帶動,就像生活。為了表現雜技的驚險,腿的長度被適當縮短,以增加其動作的穩定性。也許是為了適應樂舞和雜技俑的特點,這個時期的俑總是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就五官而言,他們逐漸脫離了兵馬俑嚴肅面部表情的束縛,表情開始活潑起來。
漢代兵馬俑與社會交往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第壹個繁榮時期。從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奪得天下,到公元220年,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整整420多年。
漢代陶俑是在漢代經濟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中國第壹個統壹的帝國是由秦始皇完成的。秦始皇以極大的氣魄,統率秦軍,大敗東方六國,使秦帝國壹時強盛。但盡管社會生產力低下,卻強迫大量民工修繕阿房宮、驪山陵、萬裏長城,使百姓失去必要的生存環境,群起而攻之,秦二世李亡。漢初社會處於經濟崩潰的邊緣。皇帝出行,連四匹同色的駕馬都找不到。大臣們得坐牛車去朝廷,米1萬元,馬1百金。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朝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把發展社會經濟作為自己的指導方針,重農抑末,削弱富商大家的經濟實力,減輕農民的賦稅。漢高祖將租稅定為1/15,文帝提倡節儉、親農、種田,田租免天下12年,漢景帝將租稅降為1/30,由此產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結果是,“漢興七十余年間,國家無事,除了水旱之災,而百姓則給足了家業,什麽都吃飽了,國庫則多了貨物和財富。京城的錢多的不能再多了。太倉之粟,陳相因,溢積於外,乃腐敗而不可食用。大街小巷都有馬,還有成群的樓房。大綱疏而民富,役錢太富,甚至把豪黨的追隨者歸並到鄉村歌曲中任意妄為。宗室有土,官宦在其下,力求奢靡,房、宅、衣在其上,不受限制”(《史記·平準書》卷三十)。漢代陶俑出土的地區,陜西鹹陽,xi安,江蘇徐州,洛陽,四川,都是經濟發達的富裕地區,沒有強大的經濟後盾。制作如此大規模的陶俑是不可想象的。
漢代的社會風氣是漢俑藝術多姿多彩的重要原因。
漢代的俑是在秦俑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秦兵馬俑是高度君主專制的產物,其主要特點是統壹、樸素、威嚴。與秦兵馬俑相比,漢兵馬俑缺乏氣魄,但在題材和類型的多樣性,以及反映社會特征方面更差。主要原因是漢代的社會風氣。藝術是時代風格的反映。漢初,經過文帝和景帝的努力,到漢武帝時已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壹。漢武帝北追匈奴,西攻大宛,東尋鮮卑。男性為邊疆做出貢獻是壹種時尚,顯示了漢族人強大而自信的內心。發達的經濟,壹方面天生奢侈放縱;另壹方面,當妳死的時候,妳把它藏起來。《韓曙成帝紀》:“金芳世俗之奢極虛浮,厭之。官與臣,親與近臣,四方,沒聽過修身與臣服,憂國者也。或者是奢閑,服務範圍廣,管理園林水池,多儲侍女,衣騎轂,設鐘鼓為婦樂。”虞姬王鳳及其家族“爭奢奪寶,四面八方來;後院有幾十個嬪妃,有幾千個童奴,有舞女卿,崇尚卓越,有狗馬馳(《韓淵傳》)。
他們視厚儲為美德,薄儲為輕蔑,有的甚至傾家蕩產。漢代統治者出於“厚資多儲,用之如陌”的目的,不惜花費國民收入的1/3用於修建墓葬,厚儲之風可見壹斑。漢俑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