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水下考古起步於20世紀八十年代,逐漸形成自己的體系。在人員方面,由國家文物局已經委托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舉辦了五期培訓班,培養了八十余位水下考古隊員。其中壹些隊員因為走上領導崗位,或因身體原因已經退出工作壹線,目前仍活躍在水下考古領域的
隊員仍有五十余位。這些隊員來自全國沿海各省市的文物系統,平時在各自崗位工作,有水下考古工作時集合到壹起,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統壹組織。在技術方面,水下考古隊員,都擁有“國際三星級”潛水員證書,能在30米以內的水深工作。其中壹些隊員曾赴菲律賓
培訓,可以在60米水深內工作,這將中國水下考古的領域又拓寬了30米,在國際上屬於較先進的水平。除此以外,由於中國沿海汙染嚴重,能見度極低,通常只有半米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能見度為零。與國外相比,中國水下考古隊員具備在更為惡劣的環境中工作的能力。在設備方面,目前中國水下考古領域已達到國際壹流水平。 價值三百萬的多波束水下聲納探測儀具有很
精確的海底成像技術,極大提高了水下考古的工作效率。2007年“南海Ⅰ號”整體浮出水面,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古沈船方式取得成功。壹些考古專家表示,“南海Ⅰ號”的成功打撈,標誌著中國水下考古事業邁上壹個新臺階,並躋身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