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位於河南省的哪個城市?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西部太行山腳下。是林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靠人民群眾建設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運河於1960年2月開工,於1969年4月竣工。原名引張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
位於太行山東麓的林州,歷史上是壹個涼爽幹旱的山區。為解決嚴重缺水問題,1960年2月,原臨縣縣委在對臨縣的山川、河流和地域人文地貌進行深入調查和認真勘探的基礎上,經過反復勘察設計,毅然決定帶領全縣人民開工建設紅旗渠,將漳河水引入臨縣。當時正是中國自然災害嚴重時期,資金、物資、糧食、技術都非常匱乏。面對重重困難,臨縣人民無所畏懼,英勇奮戰,頂天立地。在每個建設者每天六兩糧食的艱苦條件下,他們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條生命投入了65438+250億元(其中7878萬元是臨縣人民自己投入的。經過十年的努力,他們剛剛在雄偉的太行山的懸崖和淺灘上建造了壹座人工天河。
紅旗渠的建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紅旗渠精神。20世紀80年代,在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臨縣人民依靠在修建紅旗渠的戰鬥中培養出來的勇氣和本領,組建了壹個又壹個建築工程隊,總人數達654.38+0.3萬人,意氣風發地沖出太行山,奔向海內外建築市場,被稱為“十萬大軍出太行山”。大量的勞務輸出,不僅使臨縣人民豐衣足食,還開闊了眼界,培養了人才,為進壹步發展積累了必要的資金。
為什麽要修建紅旗渠?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原名林縣,1994),林州位於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壹邊是太行山萬仞崖,壹邊是漳河。但由於當地廣泛分布石灰巖和多裂隙溶洞,地表水極易流失,而地下水深埋地下,中間有隔水層,開采難度大。
如果妳翻開林州縣誌,最吸引妳眼球的詞就是幹旱。據史料記載,從1431949年的51949年間,當地共發生100余次幹旱,其中大旱未收30次。幹旱過後,難民流離失所,到處都是饑荒。在當地歷史上,有很多十戶人家只剩下兩三戶,丈夫賣妻,父親棄子的悲慘案例,發生了很多人間悲劇。
早些年,林州到處都在唱幹旱使雨水奔湧,卷走黃沙,留下石頭和雞蛋的民歌。這是林州當地幹旱缺水的真實寫照。
林州市被太行山環繞,西面是萬仞絕壁,東面是低矮的丘陵。雖然中間有壹個盆地,但盆地底部由西向東傾斜,像漏鬥壹樣被石灰巖覆蓋,因此不可能積聚雨水。
南北兩端雖有河流,特別是北部的漳河,但多為季節性河流,河床坡度較陡,流徑較短。在雨季,容易形成山洪,破壞農田作物。但是在冬天和春天,它經常幹涸,壹滴水也沒有。
水是萬物之源。沒有水,莊稼活不了,人吃不飽,就會鬧饑荒。很多人要離家十裏地去打水吃飯,壹年洗壹次臉都不行,更別說洗澡灌溉了。
為解決居民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時任縣委書記的楊貴在黨代會上提出了全黨動手、全民動員、苦戰五年的號召,並下定決心在太行山腰部修建引水入林工程,將從林州北端流入的張卓河引入流域,徹底解決了用水問題。
修建紅旗渠有多難?
那時候新中國成立也就十幾年,是壹個群情激昂,浪費極大的年代。每個人都充滿了理想和熱情,尤其是遭受旱災的臨縣人民。
1960年2月,紅旗渠工程正式開建。第壹批37000多名當地群眾組成龐大的施工隊伍進入太行山,開山挖洞,計劃苦幹三個月,爭取在勞動節前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