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油,當時叫洋油,現在叫煤油。在煤油用於照明之前,像中國其他城市和廣大農村壹樣,夜間照明用的燈叫“植物油燈”,壹兩根燈芯點著植物油或豆油等植物油。燈光如豆,暗淡無光。煤油和新型煤油燈壹旦進入中國人的生活,就遙不可及了。
巨大的商機使煤油很快成為外商首先在中國打開市場的主要商品之壹。當時英國亞洲公司、美國德士古公司、洛克菲勒集團的美孚公司都想把產品打入上海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美孚公司搶先壹步,很快派人找到葉成忠,請葉成忠做美孚公司的代表,經營美孚石油。
當時石油公司的傭金是20%,但葉成忠要求美孚給他25%的傭金,美孚居然接受了。葉成忠用了什麽法寶讓美孚接受這樣的條件?曾經會說英語的葉成忠為美孚使出三招“錦囊妙計”,讓外商嘗到甜頭——
首先,設計“美孚燈”。
葉成忠要求美孚公司設計生產壹種新的煤油燈。這種煤油燈的整體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其下是燈體,多為圓形瓶體,有的還有腳,多為玻璃材質,形態、花紋變化多。玻璃瓶體實際上是壹個儲油槽。瓶口有壹條燈芯帶。燈芯帶裝在銅質機器裏,旁邊有旋鈕,可以調節燈芯帶。燈芯伸得越長,光線就越亮,否則就越暗。這種燈芯調節裝置通過螺紋與瓶口連接,其上端為玻璃燈罩。燈罩壹般為葫蘆形,兩端為圓形。壹端插入芯帶調節裝置,另壹端成為出煙口。根據冷熱氣體流動規律,可以排出煤油燃燒產生的煙霧,還可以防風,使燈芯帶正常燃燒。這種煤油燈體積小,用油少,省油,方便,實惠,美觀。因為是美孚公司生產的,所以成了大眾化的“美孚燈”。
第二個方案是小包裝煤油,送煤油燈。
美孚燈的玻璃燈罩很薄,壹不小心就會碎。於是,葉成忠要求洛克菲勒集團把賣給老百姓的煤油換成小包裝,買壹箱煤油還送壹盞油燈。壹小包煤油大概可以15斤,在普通人家可以用壹年。葉成忠還向顧客承諾,只要碎玻璃燈罩還在,就可以免費更換新燈罩。美孚燈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美孚燈幾乎成了煤油燈和煤油燈的代名詞。
第三個方案是用消防油罐當簸箕。
在歐洲,油箱用完之後,基本都是扔掉或者回收。而在國內,如果火油罐的形狀設計得當,兩個鐵簸箕會被斜切成兩截,讓買家覺得很劃算。葉成忠親自量了家裏和店裏用的簸箕尺寸,提供給美孚公司的工作人員。很快,能做兩個簸箕的煤油桶被切割好,送到了上海。這種用火油罐做成的簸箕特別受農民歡迎。江南多雨,煤油浸泡過的鐵皮箱不易生銹,非常耐用。這樣看來,有美孚燈又不貴,多兩個簸箕有什麽不好?
三招集天下,不僅使葉成忠順利成為“煤油大亨”和“煤油導演”,也使葉成忠和“美孚燈”的故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