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仲本是人名,姓阮,安南答。相傳秦始皇時來到中國,始皇看他身材高大,武藝高強,派他守衛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用銅鑄了他的像,放在鹹陽宮司馬門外。後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雕成翁仲象,守護墳墓,所謂“稼間石人曰翁仲”。今天我們看到的陵墓前的
石人石馬,其石人就叫翁仲。 翁仲既有神力守護宮門墳墓,自然也可以隨身佩帶,驅除邪魔,於是就有了飾佩的玉翁仲。
玉翁仲在漢代比較流行,是壹種使用配飾,用於辟邪。常雕刻為壹老者持立狀,老者長須大袍,頭戴平冠有孔穿繩便於佩帶。翁仲在漢代壹般雕成。漢翁仲采
用漢代風格“漢八刀”的雕琢方法,其色蒼古,面部只琢眼和口,僅用三至五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臉,連眼、口都不刻劃,瞼為長圓形,瞼過於圓的多是後仿的,尤其民國時期有大量仿翁仲,仿品陰線較粗,刀口邊沿有崩裂現象。 漢代玉翁仲的頸部和腰下都用撤刀法,使頸部和腰下部出現平塌,呈三角形斜平面,這樣使頭部更為明顯,腰部有輪廓感,服裝下擺呈雞籠狀,這是漢代翁仲的風格特征,後仿的則把整個身體做成直筒狀。漢代玉翁仲多數無胡須,所見的有胡須的翁仲均為後仿,且胡須用陰線表示,陰線較粗,做工沒有漢代的味道。漢玉翁仲采用漢代風格“漢八刀”的雕琢方法。
漢代翁仲穿孔為“人”字形,從頭頂直到腹部,再分兩路由腰部兩側出來,呈“人”字狀的繩子也是從頭部而下至腰的兩側系壹結,這樣翁仲人懸掛時就可以立著。後仿的穿孔有的從上至下呈直孔狀,為通天孔;也有的為倒“丁”字孔,是從頭頂至腰部兩側,不是“人”字孔。
(真古的漢代雕琢的玉翁仲,距今約二千年,以幾何圖形的簡明線條組成,明清制玉翁仲的臉部及胡須為壹個等腰三角形,長圓筒形軀體,配合曲線特佳的弧形雙臂,具象中半帶抽象,流露我國藝術家自古以來的「內斂幽默感」,風格古拙凝練。真古的漢代玉翁仲不但特有壹種懾人的神采及韻味;而且琢磨疏簡,富於想像,五官僅用三條短陰刻線刻劃出來,乃仿效著名「漢八刀」的雕刻法,刀法簡練,粗獷有力,剛勁挺拔,簡單俐落。筆者最欣賞的壹件漢代玉翁仲,乃出土自東漢廣陵王劉荊之墓,屬青年人臉相,頭頂發髻微凸;其包漿滋潤,玉光內蘊;洞眼則在腰間橫打,為外大內小的「馬蹄眼」。)
漢代的翁仲幾乎無法在古玩市場上見到,漢代的造型是年輕人的臉,線條簡單,無倒三角胡子(三角胡子是宋朝以後的形象),從腹部橫穿壹孔。通天孔、“人”字形打孔以及倒丁“字孔都是宋明時期仿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