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蟈蟈白菜,現藏於天津博物館,該藏品高19.4厘米,寬14厘米,重約2公斤。白菜下部分為灰黃相間,伴有褐色斑,其上的葉脈分明,葉片翻卷,形象逼真,刀法簡約。作者利用菜心處材質的翠綠色,圓雕壹對肥的大腹蟈蟈和壹只螳螂,它們好像在邊爬邊啃菜葉,栩栩如生。蔬菜和草蟲的生命活力會引起觀者的愛撫情愫。作者的巧思妙構,更使人嘆賞不已,其卓越的技藝成果,在清代玉雕中堪稱冠絕。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著壹件中國玉器的稀世之寶,這就是翠玉白菜。而收藏在天津博物館的翡翠蟈蟈白菜,則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被文物專家發現的。
20世紀50年代的壹天,天津市文化局的專家,在當時財政局的庫房中,驚喜的發現了壹顆翠玉白菜。這件玉器珍寶也是以白菜造型所作,菜心的濃郁之處有兩只蟈蟈和壹只螳螂。有專家說,正是因為這棵白菜上生動描繪了螳螂和蟈蟈“和平***處”,才使這件國寶更添加了積分妙趣橫生的意境。
根據這顆翠玉白菜的造型,專家將這件國寶定名為“翡翠蟈蟈白菜”,也叫翠玉白菜。1953年,翡翠蟈蟈白菜正式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展出,吸引了不少遊客。觀眾還親切地為這顆翠玉白菜起了個“凍白菜”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