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古生物學家看來,不僅恐龍滅絕是個謎,人類的孩子對恐龍如此癡迷也是個謎。
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繪畫中就有猛獁象。
眾所周知,人類的孩子都有壹些“天性”。比如他們去樹林的時候喜歡搖樹枝,有可能的話還想往上爬。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出了森林,但還是喜歡親近森林,喜歡爬樹。這些“天性”在沒有經過人類文化修飾的孩子身上表現出來。
那麽,孩子喜歡恐龍,是否意味著人類祖先曾經和恐龍生活在壹起?
第壹:伊卡洛斯·黑石和阿坎巴洛的雕像。
如果人類的祖先曾經和恐龍生活在壹起,那麽壹定有相關的證據,恐龍的形象會存在於古代的繪畫和雕塑中。
1944年,壹位名叫沃德瑪·朱·斯萊德的德國移民聲稱在墨西哥阿坎巴羅發現了史前時期的恐龍雕塑。這些雕塑是史前人類制作的。從1944到1952,沃德瑪·朱·斯雷德收集了超過23000件這樣的雕塑,被稱為“雕塑”。
恐龍骨頭
阿坎巴洛雕像的發現讓當時的科學家們興奮不已。然而,事實證明這是壹場騙局。有些人故意和科學家開玩笑。考古學家當時懷疑這些雕塑是贗品,因為它們看起來很幹凈,沒有任何損壞,看起來不像史前時期遺留下來的文物。1969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學者用熱釋光測年法對這些雕塑進行了年代測定,發現這些雕塑制作於1939年前後。
如果說阿坎巴洛雕像的制作只是墨西哥農民的玩笑,那麽伊卡洛斯黑石的制作就是秘魯農民的產業。上世紀60年代,壹位秘魯人收藏了壹萬多塊伊卡洛斯黑石,上面畫著恐龍圖案。人們壹接觸到伊卡洛斯黑石,就以為是原始人畫的恐龍圖案。然而在1973年,伊卡洛斯產生了。
第二:恐龍真的滅絕了嗎?
如果伊卡洛斯·黑石和阿坎巴洛的雕像被認為是贗品,科學家們會大失所望,那麽近年來對恐龍的研究或許會讓人感到欣慰。從某種意義上說,恐龍並沒有真正滅絕,它們的後代仍然生活在我們周圍。
始祖鳥被認為是介於恐龍和鳥類之間的壹個物種。
恐龍滅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傑作”。小行星撞擊地球在當時是壹個全球性的事件,不僅對恐龍,對哺乳動物和鳥類也是如此。當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大型恐龍會因為找不到庇護所而滅絕,而那些小型恐龍肯定會找到洞穴,躲過這場災難。最大的恐龍重50噸,長80米,而最小的恐龍只有鴿子、雞鴨鵝那麽大。這些小型恐龍的體型與哺乳動物和鳥類相似。既然哺乳動物和鳥類能逃脫,那麽小型恐龍也能逃脫。於是,人們不禁要問,那些小恐龍去哪兒了?
其實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小行星撞擊地球只是第五次生物滅絕的標誌性事件。壹些科學家認為,恐龍的滅絕是漸進的,不是短時間內的壹次性滅絕。哺乳動物和鳥類可以逃,小恐龍無緣無故逃不了。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被發現,人們逐漸相信恐龍是溫血動物,有些恐龍甚至還有羽毛。這些新發現被稱為“恐龍復興”。
恐龍逐漸滅絕的真正原因是全球氣候的變化。地球進入新生代(6500萬年前至520萬年前)後,氣候明顯轉冷,有了毛發和羽毛,恒溫的哺乳動物和鳥類更適應新生代的氣候,逐漸繁榮起來。所以鳥類和哺乳動物幾乎遍布全球,北極有北極熊,南極有企鵝,而爬行動物根本不可能生活在地球的南北極,它們主要集中在。
從恐龍到鳥類
全球氣候的變化往往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小恐龍有機會適應環境。在某壹點上,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只是壹個小小的突破。然而,經過數百萬年的積累,這些微小的特征已經發生了足夠的變化,導致了壹個新物種的出現。今天,地球上的生命是如此豐富多彩,企鵝和鱷魚看起來是如此不同。然而,生命在5.9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是壹種簡單的多細胞生物,微小的變化,只要經過幾億年的積累,就足以在企鵝和鱷魚之間制造出壹道鴻溝。
如果恐龍沒有完全滅絕,它們去了哪裏?
第三:誰是真正的恐龍?
恐龍在生物界的地位屬於爬行動物和恐龍,而我們人類屬於哺乳動物和靈長類。生物學中“秩序”的範圍很廣,松鼠、兔子、猴子、黑猩猩、人類都屬於靈長類。恐龍就是恐龍,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恐龍”比真正的恐龍更廣泛,也就是恐龍。我們壹般把翼龍、蛇頸龍、蒼龍、魚龍、盤龍稱為“恐龍”,但它們不是恐龍,不是真正的恐龍。我們常見的鴿子、雞、鴨、鵝、企鵝都是真正的恐龍。為什麽這麽說?我們以翼龍為例來分析壹下。
人類抓恐鳥,和恐龍很像。
翼龍不是恐龍,是翼龍。翼龍和恐龍屬於鳥頸主龍。鳥頸主龍下面的很多物種看起來很像恐龍時代的恐龍。但是,它們並不都是真正的恐龍,不屬於恐龍。
恐龍之下有兩個分支,即蜥腳目和鳥腳目,其中壹些後來發展成了鳥類。今天的鴿子、雞、鴨、鵝、企鵝都是它們的直系後代,也就是說,長得像恐龍的翼龍不是恐龍,雞才是真正的恐龍。為什麽屬於恐龍直系後裔的鳥類看起來和恐龍不壹樣?因為有幾千萬年的時間間隔,這幾千萬次的遺傳和變異所積累的性狀變化是相當可觀的。家養的雞和雉雞分道揚鑣的時間只有1萬年,但是現在看起來已經很不壹樣了,而翼手龍和恐龍生活在同壹個時代,但是沒有太大的區別。
鳥類的祖先,長有羽毛的恐龍的復原。
鳥類是恐龍的後代,中間物種的化石是始祖鳥。始祖鳥化石被發現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堅信恐龍並沒有全部滅絕,它們中的壹部分進化成了鳥類。
所以恐龍從來沒有離開過地球,壹直生活在我們身邊。雞是恐龍的後代。現在世界上有多少億只雞?總共有200億只雞,全球人口才70多億,也就是說雞的數量比全球人口還多。如果說鳥類是恐龍的後代,那麽雞就是進化最成功的恐龍。他們為人類提供雞肉、雞翅、雞腿,好處是借助人類的力量在這個星球上重新繁榮起來。
最後,人類的孩子為什麽喜歡恐龍?
現在,雖然沒有證據表明人類祖先見過恐龍,但是科學家已經找到了大量的證據證明鳥類是恐龍的後代。人類喜歡動物。首先,這種動物不醜,能被人類喜歡。俗話說,漂亮是關鍵,吃竹子也是壹樣。在人類社會,大熊貓的待遇和竹鼠完全不同。大熊貓之所以深受人類喜愛,主要是因為人類覺得它長得可愛漂亮,而不僅僅是因為大熊貓數量稀少。由於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地球上比大熊貓還稀有的動物太多了。人類只喜歡大熊貓,就像千千有成千上萬的滅絕動物,人類對恐龍情有獨鐘。“喜歡”和“可愛”根本無法用科學數據來評價,人只有喜歡才會喜歡,這是人的主觀觀念決定的。
恐龍
恐龍之所以在外形上不被人類排斥,是因為它們的身體與今天的鴕鳥、雞鴨鵝鴿子十分相似。人類長期和雞鴨鵝生活在壹起,自然不會憎恨祖先,而同樣是爬行動物的鱷魚、蜥蜴、蛇就沒有這種待遇。人類甚至非常害怕鱷魚和蜥蜴,對蛇非常反感。人類的孩子壹般都是。所以,人類雖然沒見過恐龍,卻和它們的後代朝夕相處。
孩子對恐龍的癡迷也和人們對各種奇怪的巨型怪物的迷戀有關。恐龍的外形和今天的鳥類很像,但比鳥類大,屬於巨魔。如果他們只是巨魔,孩子們不會癡迷,因為巨魔代表恐怖。但是,恐龍是滅絕的巨魔,這些巨魔不會是對的。況且恐龍屬於滅絕動物,滅絕的動物也能引起孩子對科學的癡迷,這也是孩子喜歡恐龍的原因之壹。
由於孩子們對恐龍的癡迷,出現了大量以恐龍為中心的卡通題材,在兒童遊樂園裏也經常可以看到恐龍玩具和雕塑。雖然恐龍滅絕了,但它們生活在人類孩子的世界裏。
恐龍是滅絕的動物,我們會認為恐龍在地球上進化不成功。但由於人類對恐龍的癡迷,最終可能導致恐龍復活。如果人類生物技術非常發達,我們可以利用化石上殘存的DNA信息復活地球上已經滅絕的生物。那麽,哪個會先復活呢?它壹定是壹只恐龍。就像人愛壹種動物,它不會滅絕,反而會繁榮,如果滅絕的動物深受人類的愛,理論上也會復活,重新繁榮。這樣看來,恐龍並不是進化失敗的生物,也許只是暫時離開了地球。當然,未來人類要想讓恐龍復活,就要做壹些生態分析,讓滅絕的生物復活。合適嗎?它們的復活對地球生態是否是壹件好事,也是壹個需要考慮的非常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