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探索人類文明的步伐,搶救性考古發掘是還原歷史真相。考古不僅是科學的延伸,更是高強度體力和腦力與強技術的完美結合。從考古中,我們不僅了解了當時各個歷史的民族文化習俗,還看到了中國歷代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藝術創造。還有,我們,新壹代的中國人,對中國最燦爛的勞動人民文化和行軍文明的結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近日,西漢廢帝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發掘成為全國媒體和民眾關註的焦點。在這次考古中,為了最好地保護墓內文物,國內首次使用了缺氧技術。但回顧過去的考古發掘,也出現過不少發掘毀於壹旦的考古遺憾。由於功利思想和文物保護意識不足,許多文物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永遠消失了。
1955年,周恩來總理批準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申請發掘明太祖朱迪長陵。明代歷史學家吳晗不僅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還邀請了文化部部長茅盾。而憂心忡忡的考古所副所長夏乃則害怕沒有考古經驗的人破壞文物,於是考慮再三,嘗試從較小的陵墓開始挖掘。經過兩年多的考古發掘,定陵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600多件長袍和布衣。其中皇帝的袍服更是別出心裁。但定陵地宮開放後,這些色彩斑斕的絲織品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因此褪色,變脆,被空氣侵蝕留下黑點。剛剛寫完歷史劇《武則天》的郭沫若也躍躍欲試,提出要探索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幹墓。考慮到當時的落後條件,周恩來沒有同意陜西省提交的甘陵發掘計劃。1973年,郭沫若第二次請求開墓,被周恩來拒絕。此時定陵的考古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可惜很多文物已經面目全非。慈禧太後的骨頭、頭發、牙齒在文革中遭到破壞,慈禧太後的衣服、布料幾經輾轉更是受損。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只能是壹些復制品,而不是原來的文物本身。
1972年,定陵的悲劇還在上演。參與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的許發現了壹個離奇的現象。壹根漂浮在水中的蓮藕,看起來很美,但拿出來壹見陽光就會爛掉。他們對此無能為力,也很無奈。對於這些技術性很強的問題,除了考古人員自身的問題,外行人介入發掘往往會導致文物的損壞。1989年間,江西省新幹縣出土了壹批商青銅器。由於嚴重的礦化和腐蝕,表面出現了粉狀的銅綠,非常難以保護。對此,有人建議盡快將文物運到南昌進行全面保護。但新幹縣領導否定了考古人員的觀點,只希望文物留在縣城。他拒絕同意將文物運往南昌。
看著文物壹天天腐爛,考古學家們焦慮不安。這些質量和數量都很稀少的青銅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就會遭到破壞。江西考古學家彭不得不向當時的省長吳官正求助。吳官正急了。他聽了匯報後,迅速致電新幹縣縣委書記,副省長張鳳玉召集縣領導,宣布省政府決定,將文物全部運回省城統壹修復收藏。1990年2月,這些青銅器在嚴密看守下,全部運抵江西省博物館。
1993年間,江蘇省東海縣溫泉鎮漢組6號墓出土了壹批刻有西漢政府文書的竹簡,價值很高。文物清點結束,考古隊向東海縣、溫泉鎮領導匯報。鎮上壹個領導伸出手,從桶裏拿出壹張木簡看。沒想到,就是這壹條,給考古學的解讀留下了壹個永遠無法解決的難題。他看的那張木牘是24張木牘中最重要的壹張,上面寫著這本案書名字的最關鍵的壹個字被擦掉了。當考古學家試圖盡快運走這些木簡進行修復時,他們遇到了另壹個問題。因為付給村民的開工補償款沒有到位,村裏的農民工不讓帶走。解決這個問題花了壹周時間。考古人員回來後,看到浸泡在塑料桶裏的竹簡已經發黑發黴,金黃色的竹簡已經變得非常模糊。
如今,壹些人提出了發掘秦陵的想法和建議。秦始皇陵神秘迷人的地宮壹直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有人算過壹筆經濟賬。如果秦始皇陵能夠開放,每年的門票收入將達到25億元。他們把陵墓的發掘當成了斂財的工程,卻不知道他們是想在貪婪的肚子裏毀掉整個陵墓。秦始皇陵開放嗎?怎麽打?不是由經濟學家或者某些人的意願決定的。考古畢竟是專業性很強的行業,發掘也是非常復雜的工程。所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理由和借口都是錯誤的、愚蠢的、野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