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其堅硬的玉石上鉆孔,直徑只有0.17mm,真的是石器時代紅山人的創造嗎?科學家說,只有現代激光技術才能在玉石上鉆這麽細的微孔。這怎麽可能是五千多年刀耕火種的紅山文化所承載的?有人猜測,這塊不可思議的鉆玉是否傳遞了壹個信息,即曾經有壹個比紅山文化更古老、更燦爛的高度發達的文明,只是史書中沒有記載。這個文明留下的稀世之物,不僅震撼了今天的人們,也讓古代的紅山人崇拜神靈。
赤峰紅山文化學者Xi永傑說,事實證明,在壹件玉器上進行復雜的鉆孔技術只需要200分鐘,如果準備充分,時間會更快。
目前,在考古界,關於直徑為0.17mm的玉鉆的起源有兩種解釋。主流派堅持認為紅山人已經掌握了雕鉆玉器的技術,即使玉洞直徑只有0.17 mm,也不足為奇;非主流派質疑這種打井技術根本不是紅山人的作品,而是紅山文化之前另壹個發達文明留下的“遺跡”,紅山人有幸發現並為己所用。
Xi永傑曾經做過壹個實驗,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沙繩切割和沙鉆。沙子是普通細沙,繩子是普通草繩。鉆頭是竹筒或實心竹筷。這些方法切割或鉆孔的玉石上的螺紋與紅山玉上的完全壹樣。
Xi永傑說:“總的來說,近年來對古代玉器鉆孔技術的研究,特別是對管道鉆孔技術的研究,還停留在觀察階段。我們用實驗結果向人們證明了古代鉆管技術的成熟,同時解決了多年來制作壹件玉器需要很長時間的猜想。其實做壹個完整的線切割鉆孔的紅山玉,並不需要太多時間。”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鄧聰認為,紅山玉器的質量非常高,甚至比其他地區的玉器還要好。紅山工匠已經能夠根據器物的造型特點,熟練地運用切割、珩磨、鉆孔、打磨、圓雕、浮雕、通雕、雙面雕等技術對玉器進行加工,使之成為造型各異的玉器。獨特的造型設計和雕刻工藝,使紅山玉具有傳神、抽象神秘、粗獷豪放、自然質樸的特點。所以在玉石上鉆直徑只有0.17 mm的玉石也不是不可以。
與這壹主流觀點相反,壹些同樣研究過紅山玉的學者對上述觀點深表異議。紅山玉器專家任南先生說:“紅山文化的發掘是壹項大工程,不是我們想象的幾頭豬、幾百件玉器那麽簡單。關於辨別真偽的理論,我們也爭論了幾十年,廢話了幾十年。什麽材料和施工方法都太膚淺了!紅山文化沒有定論,是對紅山文化的崇敬。紅山文化和泛紅山文化的研究,不應該受到任何理論和文化的限制!”
與紅山文化的壹些民間學者不同,任南走的是壹條線:“每壹塊紅山玉的真偽都必須經過科學儀器的嚴格鑒定,對紅山文化的每壹次考證都必須配合國家有關部門!”這條路。
上月底,記者在北京采訪任楠時,他正在中國地質博物館舉辦中國古玉文明探索展。任南展出的紅山玉器比我們平時看到的更多更豐富,有些展品是我們這個時代獨壹無二的無價之寶。比如壹個玉片看起來像紅山玉豬龍,環形玉片中間有壹個微小的金屬片。任楠說,這塊玉出土的時候是夾著這塊金屬的。這塊金屬不尋常。哪怕是在堅硬的鉆石、玉石上輕輕劃壹下,也會劃出壹道痕跡!任楠還向記者展示了幾件比紅山文化時代更古老的人類文明創造的玉器樂器。其中壹件深棕色外觀的樂器,就像壹個封閉的老式眼鏡盒。蓋子上鉆有四個小圓孔,圓孔兩側雕有兩個半跪的人,頭發高高垂下,雙臂仰望太陽。精湛的工藝可以生動地再現人物四肢的線條和面部表情,即使是現代制作技術的發展!
任楠關於紅山玉的很多說法,記者都是聞所未聞。談及0.17mm玉鉆之謎,任楠說,這種做工奇特的玉器,不僅在紅山文化遺址,在距今5300多年前的淩家灘古人類遺址也曾多次發現。“遼西紅山文化與安徽淩家灘文化有關,兩地出土的器物在很多方面都有繼承。5300多年前,淩家灘的先民用直徑不超過0.15mm的鉆桿,在比人的頭發還細的玉石上鉆出直徑為0.17mm的管孔芯。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管道鉆井技術。”只是玉那麽硬,絕不可能雕刻鉆壹個比頭發絲還細的管孔。古人使用了什麽樣的神秘儀器?幾年前,在紅山文化遺址發現了壹件用鯊魚牙齒制作的玉雕工具。鯊魚牙的硬度比玉石高,但是鯊魚牙厚的0.17mm玉石的雕鉆這種精細活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
在顯微鏡下看0.17mm的玉鉆洞,壹個已經消失的偉大的遠古時代,仿佛在恍惚中漂浮,神秘,浩瀚,震撼,難以察覺。當時,我們通過各種“未解之謎”,不斷向今天的文明世界傳遞著若隱若現的信息,包括啟示、勸誡、警告和預言,引導我們壹步步接近世界的奧秘,也悄然改變了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