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著孩子的性格。它是壹種無言的教育經典,是壹種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常規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這也是我壹直在思考的問題。孩子如何傳承,什麽是好的家風家訓?最近看曾國藩的書信,找到了答案:耕讀傳世,詩書長存!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萍年輕時遊手好閑。後來,他被嘲笑無知。從此,他痛定思痛,成了當地有威望的人。但由於他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在改善了家庭經濟條件後,曾玉萍許下了壹個很大的願望,說我家以後要“耕讀傳家”,不僅要保持種田農民的傳統,還要培養讀書人。只有讀書才能徹底改變我們曾家的命運。這也成為曾家最重要的家訓之壹。曾國藩也把讀書作為後世教育的重中之重。他曾在家書中寫道:“不求萬世富貴,但求萬世有士。”學者是讀書的種子。"
“耕讀傳家”曾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小康農民追求的理想生活圖景。著名學者馮友蘭曾回憶說:(父親)不希望後人產生壹個院士,只希望壹代又壹代的學者。因為不可能壹代壹代產生翰林。對於壹代又壹代的學者來說,這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這意味著妳家的書香門第延續了下來,可以稱之為“耕讀”了。(馮友蘭自述三松堂)
?“耕讀傳家,詩書代代傳”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詮釋。所謂“富貴傳家寶,不過三代;詩書代代相傳,數百年來皆知。”《圍爐夜話》說,“種田是妳保持健康的原因,讀書是妳成為明道的原因。這就是種田讀書的由來。“在農忙時間耕種土地,以獲取生活資料;農閑時瀏覽書籍,獲得精神滋養。這確實是壹種理想的社會和家庭生活方式,現在基本上已經被遺忘了。估計以後再也不會提這個說法了。
曾國藩認為,耕讀之家可以長久。在過去,除了少數例外,每個年幼的孩子總是要學習三到五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也至少要學習壹兩年。俗話說:“三代不讀書,滿屋都是豬。”
?曾國藩說的“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是什麽意思?曾國藩的信中有明確的回答,“我們研究的只有兩件事:壹是入德以求無憂;壹個人讀書是為了自衛。”換句話說,讀書是可以確定的,讀書也是可以成立的。曾國藩在給兒子的信中也說:“人的性情很難因為出生而改變,但讀書可以改變性情。古人善相面,說讀書能改骨。要想改變法律,首先要樹立堅定的誌向。”曾國藩自稱是當時最精通相面術的學者。他從相面學的角度說,壹個人的氣質很難改變,只有讀書才能改變。“肚子裏有詩!”
?
怎麽看書?
曾國藩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第壹,讀經典。
經典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而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是因為其智慧和思想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最值得後人學習和吸收。知性的東西會隨著時間不斷更新,但思想性的東西,智慧的東西,越是隨著時間沈澱,就越有學習的價值。所以,讀書最大的方法就是讀經典。
第二,“壹本書讀不完,新書不看。”
?當妳還沒有讀完另壹本書的時候,不要急著去讀它。有這個問題的人很多。他們壹下子看了很多書,這壹本那壹本,以它的名義看了很多書。其實他們都沒讀過,也沒全讀過。雖然曾國藩提倡讀書要浸淫其中,但不是死記硬背。他對兒子說:“學習的話就不用補習了。就悠哉遊哉,今天看幾篇,明天看幾篇,自然有益長久。”曾國藩還提倡讀書要做筆記,即讀書筆記。“做壹個簡短的讀書筆記,帶著雄心,帶著疑問”。就是把讀書時的感受、想法、經歷、疑惑寫下來,幫助妳讀完之後的學習。
第三,是培養個人的閱讀興趣和方向。
曾國藩的長子不喜歡科舉、八股和西文、社會學,曾國藩鼓勵他按照自己的興趣去讀書。老二曾季紅喜歡數學,鼓勵他學習數學。曾國藩根據自己的愛好培養孩子。
?
“耕讀”似乎中斷或衰落了。“耕”其實就是“付諸實踐”,“讀”其實就是“讀經典,悟世界”。既要就地培育有機農田,也要培育生命的福田,生命的心田;我們不僅要讀紙上的聖賢之言,還要讀社會這本書。用知識滋養生命,從內在尋求人格的完善,從外在造福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