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粵樓的外觀是壹個四重檐,跨脊,過街亭。它的整體高度和四邊是33米,在古代是九尺九。在中國古代,九是陽數的極點,意思是不可超越。廣粵樓在聊城人心中的神聖地位由此可見壹斑。
廣粵大廈由碼頭和主樓組成。其中墩臺為磚石砌成的四棱柱體,兩底面邊長各30余米,垂直高度9.38米。東、西、北、南各有半圓形拱門,稱為“太平”、“李杏”、“文明”、“武定”。東門是爬樓的必經之路。從這個門,妳可以爬五十六級臺階到臺面。在露臺上搭壹卷棚頂,防止雨水侵入。臺面上,除北面樓梯出入口外,其余三面柱均築檻墻,立吳王休息。臺面磚四周是女墻,東西兩側設有排水通道。
主樓四層,建在碼頭上,高24米。
壹樓地面略高於臺面,寬深七間。進入壹樓的房間,可以看到很多粗大的紅色木柱。整棟樓有32根這樣的柱子,但人們只能看到12,因為其他20根柱子都是磚墻砌的。這些木柱的高度是11.58米,從壹樓壹直通到三樓。它們是壹整根中間沒有斷開的木柱,所以也被稱為田童柱。這種木柱是從原來的蘇祿國,也就是現在的菲律賓,經由京杭大運河,海運到聊城的,而且是壹批進貢木材。在整個建築中,這些木柱起著主要的支撐作用。更神奇的是,這些木柱還能防火!據說日軍在1945年從聊城撤退之前,放火燒樓,但是在那場大火中,光嶽樓並沒有嚴重受損!原來建造光月樓的木材需要特殊處理,然後用豬血和大漆塗了好幾遍。因此,很難用火點燃這些木頭。廣粵樓的存在也得益於此。
二樓的結構布局大體相似,寬深各七間,但在細節上有明顯區別。裏面有文昌閣,以前是供奉“文昌王”的。亭內有“乾隆宮”,是乾隆皇帝南巡聊城時寫詩休息的地方。從西樓梯上行16級臺階可到達三樓。
第三層是暗層,其實是結構層。在寬度和深度上有五個房間。它是壹個過渡層,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這裏,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廣粵樓“榫卯扣”的結構。三十二根柱子都是從下往上直的。柱子上端周圍有壹些木梁,分為內外兩個槽,中間有壹定距離,但人只能看到內槽。在梁枋上方,還可以看到壹個叫鬥拱的構件,形似水龍頭。這些鬥拱都是承重構件——它們先把下面柱子上的壓力逐層轉移,再把上面樓層的壓力逐層分解,使上下兩個方向的力達到平衡。大鬥拱外的屋檐下有200多個小鬥拱,鬥拱的內外兩部分連在壹起,能將內外的力層層分解傳遞,使內外達到平衡。可見明初的聊城人對力學的研究已經相當透徹了。
四樓是廣粵樓的頂樓,寬深三間。平面是方的,但是突然比下面幾層小了,結構也比較簡單。四樓有四個了望臺,是明軍觀察敵情的地方。從這四個觀察口可以看到聊城古城的全景。四樓的屋頂很漂亮,壹個巨大的木刻蓮花,周圍是荷花、荷葉、蓮子。它的學名是“藻井”,也叫“蓮花井”。古人在屋頂刻荷花,用意很深:亭臺樓閣是木亭,最怕的是火。當時古人有防火意識,所以把吉祥物刻在屋頂的水裏,起到警示作用,提醒自己壹定要防火。荷花生長在水中,也就是說屋頂是水座。古人巧妙地利用這種五行原理來壓制亭子,給亭子帶來安寧。
光月樓的建築結構大致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