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自然環境對地域民俗文化的影響

自然環境對地域民俗文化的影響

政治、社會、經濟和宗教因素對民俗的形成、發展和演變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在民俗學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光、熱、水、空氣、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因素對許多民俗也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可以表現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階段,也可以貫穿於民俗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同時,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區域性差異也是民俗產生區域性特征的最重要原因之壹。

地理環境因素對民俗的影響既表現出綜合性特征,又表現出主導性特征。綜合性是指各種生態因素在影響民俗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是單獨或孤立地作用,而是綜合全面地作用;同時,壹個地區民俗的形成和發展也絕不是對某壹地理因素的單壹適應,而是對影響該地區整體的地理環境的綜合適應。主導性是指各種自然地理因素對民俗的影響是不等價的,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因素都可能成為影響特定區域民俗的主導因素,對區域民俗的基本特征起決定性作用。地理環境和民風民俗的關系極其復雜。每壹個生態因素都對許多民俗產生影響,而每壹種民俗又會受到許多地理因素的影響。宏觀相關性可以如圖1所示。

氣候是影響民俗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因素之壹。中國從南到北可分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從東到西可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半幹旱區、幹旱區。水熱條件的各種組合形成了中國極其復雜的自然地理氣候區。

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由於光照、溫度、降水、濕度、風等氣候因素的不同,對民俗也有不同的綜合影響。比如,由於氣候條件不同,中國原始人類有“南方人住窩,北方人住洞”的“古俗”。即使到了現代,中國傳統民居依然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如我國西北地區,由於光照強、降水稀少、溫差大、沙塵暴多,形成了平頂、厚墻、冬保溫、夏防暑的“平頂土房”;在南方,由於氣溫高、雨量大、風力弱、濕度大,形成了屋頂陡峭、墻體通風、房屋高架、樓層分層的“竹樓”、“木樓”等住宅類型。

此外,由於氣候條件不同,我國長江以南形成了水稻(民俗)文化區,北方形成了小麥(民俗)文化區,西北半幹旱幹旱地區不適宜發展農業,形成了遊牧(民俗)文化區。

在眾多的氣候因素中,溫度和降水是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它們的組合往往決定了壹個地區的基本氣候特征,因此對物質民俗的影響尤為重要。

例如,在居住的民俗中,屋頂的形狀突出地反映了這種影響。在溫度高且均衡、全年降雨量大的熱帶地區,屋頂的形狀是尖尖的“△”,既有效地減少了受光面積,又使室內的熱量積聚在房間的上部,使房間保持涼爽,同時有利於迅速排除屋頂的水分;在溫帶的濕潤和半濕潤地區,屋頂呈平緩的“△”形或斜長的“壹面坡”形,既增加了受光面積,冬天更暖和,夏天更涼爽,雨季到來時又能及時除水;在幹旱地區,不用擔心降水的頻繁侵蝕,所以屋頂往往是“I”字形,而且復合土厚,四面墻很厚,窗戶比較小,這樣房子可以冬暖夏涼(見圖2)。北方傳統民居有炕、火墻等取暖設施,設置雙層窗戶便於保溫,而南方傳統民居只有壹個火坑,大部分都是壹層窗戶。

再比如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牧民。他們在夏季搭建蒙古包時,往往會將圍欄紮緊,使蒙古包的屋頂加高,增加傾斜角度,既能降低室內溫度,又有利於屋頂排水。冬天建蒙古包時,將圍欄放松,使蒙古包頂部降低,減小傾斜角度。壹方面可以積蓄熱量,提高室內溫度,也有利於防風(見圖3)。

另壹個例子是生活在南方的人。因為炎熱潮濕的氣候,很難保存食物。所以在舊社會,吃的大多是小碟小碗,壹口吃個精光。有腌制壹時難以吃幹凈的食物的習俗,如侗族的“酸菜”、京族的“魚露”、傣族的“花腰傣的“酸肉”、“酸辣菜”、瑤族的“鳥糊”。生活在北方的人們,因為氣候幹燥寒冷,食物不易腐爛,所以燉菜和燉肉相當受歡迎。還可以做成幹菜、肉幹、魚幹長期保存,夏天也不例外。

泉水、小溪、河流、湖泊、海洋等水文因素在民俗文化中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江南水鄉和東南亞的江湖上,經常可以看到形狀各異的水屋,半依陸地,半懸浮在水面上,有的甚至連起來形成水村。有的漁民為了生產生活方便,幹脆把房子建在船上,形成了移動的“船屋”。還有的漁民在水中的木柱上建造“水糧倉”,既可以看護魚塘,又可以作為糧食的倉庫。

水文條件對飲食習俗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淡水河、湖周圍的人們以青草、鰱魚、鱅魚等淡水水產品為食,而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則以黃魚、帶魚、魷魚、魷魚、海參等海產品為食,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烹飪方法。

在著裝習俗上,居住在東北漁獵的赫哲族喜歡穿保暖防水的魚皮服裝,而居住在南方海邊的漁民則穿寬松肥大的衣服,赤足前往,方便船上捕魚作業。

水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與土地生產有明顯的區別。船、網、鉤、叉和鏢是最常見的捕魚工具。漁網的種類很多,有撒網、拖網(拖網)、抄網、掛網等,復雜多樣。水文條件對交通習俗也有重要影響。比如船、筏(木筏、竹筏等。)和木排(羊皮木排、牛皮木排、葫蘆木排等。)都是有地方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為了穿越水體,形成了各種橋梁,如藤橋、索橋、木橋、石橋、鐵橋、風雨橋等等。因為在水上生產比在陸地上危險得多,所以形成了很多漁民特有的祈禱、祭祀、禁忌的習俗。如“祭海神”、“洗船眼”、“祭關菩薩”等祭祀活動和稱“範”的習俗都是禁忌。

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土壤條件對民俗的影響容易被忽視。其實土壤的機械成分(質地)、理化性質等特性對於民俗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知道土壤肥力的重要性。人們先用刀斧砍倒樹木,在太陽下曬幹,然後放在火上焚燒,使灰元素回歸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在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上有輪作的習俗。壹方面是由於可供開墾的土地面積大,但更重要的是,經過幾年的耕作,由於表層細土的風蝕,土壤質地變得粗糙,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下降,導致棄耕輪作。再比如,我國南方有給水田施石灰的習俗,因為南方的土壤多為酸性或強酸性的紅壤和磚紅壤,PH值在5.0左右,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害,但施壹定量的石灰可以減弱這種危害。

在我國西北幹旱地區,由於降水極其稀少,蒸發量巨大,風力強勁,土壤表層有效含水量很小。在壹些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農民創造了種植“礫石田”的習俗,即在原有的土壤表面覆蓋壹層粗砂或礫石,降低了土壤顆粒的表面張力,減弱了表層土壤水分的蒸發過程,為幹旱地區的種植開辟了新途徑。

在砂土中打井時,由於土質松軟,井壁易坍塌,難以挖成井筒。人們先把柳條編成壹個圓軸,放在地上。鉆井工人站在圓筒中,挖出圓筒中的沙子,同時放下柳條軸。不壹會兒,壹個“沙井”就挖好了。還可以在井筒外填壹些雜草,防止沙子從井筒的裂縫中流入,這樣井的使用壽命更長。後世用水泥管鉆“沙井”,基本也是這個方法。

無論是采集、狩獵、種植還是養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的發展史就是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史。據考證,中國原始漁獵經濟在4萬年前就有壹定程度的發展。仰韶文化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居民已經形成了以種植和養殖為主的定居農耕生活。作為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基礎,生物因素和群落的地域差異無疑對各種民俗的形成、發展和演變有著重要的影響。人民在利用動植物資源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明顯的地域特征,在民居、服飾、飲食、老年、農業生產、交通、民間手工藝、崇拜信仰等諸多方面,成為中國民間文化的瑰寶。比如,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水稻栽培區主要種植在秦嶺淮河以南,小麥栽培區主要種植在北方。南部有“竹文化”,林區北部有“樺文化”,形成鮮明對比。

在飲食習俗方面,“手抓肉”、“烤全羊”、“蒙古八寶”、乳制食品、沙蔥(百合科野生植物,葉肉質,可做餡食用或腌制食用)、“哈拉海”(蕁麻科野生植物,春季有可食用芽)等,具有突出的北方遊牧民俗特色;東北的熊掌、猴頭菇(壹種真菌植物)、粗鼻、飛龍(即榛雞)都可以做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佳肴;廣東的龍虎鬥(用毒蛇、老貓、小母雞燉)、侗族的蟲蛹菜、侗族和苗族的酸食習俗、傣族的竹蛹、蟻卵、沙蛹、獨龍族的侗棕粉、布朗族的食鼠習俗,這些都是中國南方不同的地方美食特色。除了喝茶樹(山茶科的壹種植物),各地區還有喝代用茶的習俗。例如,“蘭布茶”(由壹種蓼科植物的葉子制成)在西藏經常飲用,“羅布麻茶”(由壹種柳樹植物的葉子制成)和“枸杞茶”在西北地區經常飲用,許多植物如冬青、枸骨和女貞在南方也被用作替代茶飲料。據研究,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蒙古族使用的代茶植物有14種,分別隸屬於10科。

在中國南方濕熱帶,由於樹木幽深,野獸出沒,原始人類形成了“樹居”“築巢”的原始居住形態。即使在生活條件改善後,生物材料仍在建築材料中占據重要地位,如利用農作物稭稈建造的草房、麥稭房,利用當地材料建造的海帶房、竹房、木屋,用牦牛毛制成的牛毛帳篷,用羊毛氈、木頭制成的蒙古包、哈薩克氈包,森林中用樹幹、樹皮制成的“仙人柱”(也叫謝仁柱、撮子)。

在服飾民俗方面,有各種用野生動物毛皮和植物纖維制成的衣服,用動物骨頭、貝殼和羽毛制成的裝飾品和配飾,用植物汁液制成的顏料和染料。

在交通民俗方面,馬、牛、駱駝、大象、駝鹿長期以來被用作畜力;樺木船、木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也是具有民間特色的渡水工具。

在宗教信仰和民風民俗方面,中國古代人民早就把熊、狼、龜、虎、蛇、鷹、鷺等動物作為圖騰崇拜,或者把壹些名木作為神靈崇拜。

地質地貌因素也是影響民俗形成、發展和演變的因素之壹。在中國北方寒冷地區的原始房屋中,地質作用形成的洞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是現代住宅,地質條件對地域住宅的習俗也有很大影響。比如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就考慮到了黃土缺乏層理、垂直節理明顯、透水隔熱性好等地質特點;山區常見的“石屋”,用石頭、石板甚至鵝卵石來建造房屋的墻體,用石板鱗蓋屋頂,使房屋非常美觀堅固,不怕風雨,也不藏鳥蟲。難怪壹些人文地理學家在調查了山區的石屋後,認為“石屋有超越國界的趨勢,成為自然環境的附屬物”。

此外,在地質變遷中形成的玉石、瑪瑙、水晶、瓷土、粘土、金、銀、銅等金屬礦物也廣泛應用於各種民俗文化中。同時,在宗教上,佛像的雕刻和石窟的挖掘也非常重視選擇合適的巖石類型和巖性。

地貌條件對民俗也有重要影響。壹些地理學家很早以前就研究過山村的垂直分布規律。在地勢傾斜的坡地上,人們在陽坡上建造“吊腳樓”和“千角樓”,不僅省工省料,而且防風防水。草原牧民在野外放牧時,冬天壹般住在溫暖防風的低窪地帶,有雪給牲畜喝;夏季移至海拔較高的丘陵坡頂,通風涼爽幹燥,可防蚊蟲叮咬。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氣候條件隨海拔高度變化明顯,農業生產也隨之變化。平原地區主要種植水稻,丘陵下部梯田種植玉米,半山腰種植茶樹,山頂種植馬尾松、杉木等經濟樹種,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在我國西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地形崎嶇,交通不便,形成了挖棧道、架設溜橋、索橋、藤橋、鐵索橋等交通習俗。由於地形條件不同,對外聯系程度不同,在封閉的山區往往出現同姓村,而在開闊的平原地區,則多為親緣村和雜居村。在廣闊開闊的草原地區,有“長調”等形式的民歌,雄渾舒展,婉轉起伏;而在溝壑縱橫,地勢破碎的黃土高原,有“爬山調”、“遨遊天際”等形式的民歌,生動活潑,抑揚頓挫。

綜上所述,人類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不斷適應和利用自然地理環境的過程。作為反映人類長期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的壹種歷史文化現象——民俗,生態地理環境對其形成、發展和演變起著重要作用。積極研究民俗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不僅對深入研究民俗的起源、發展、演變和地域分異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深入研究人地關系系統的發展演變也具有重要價值。

  • 上一篇:中國黃巖工藝品市場在哪裏?
  • 下一篇:英國有哪些有名的人物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